马克思的故事
时间:2015-10-02 来源:阅来网
一、马克思恋爱时的幽默小故事
马克思是很善于幽默的,这从他和燕妮的爱情方式就可见一斑。
一次他对燕妮说:“我爱上了一个姑娘,这姑娘非常的美,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她更美的姑娘了,我非常爱她。”燕妮听了,非常紧张,心脏剧烈地跳着,她忐忑不安地忙问其姓名,马克思拿出一只精致的小匣子说:“她的肖像就在里面。”燕妮忙打开,没有看见任何照片。
只在匣子内小镜子里映出自己惊慌的脸。她恍然大悟,幸福地笑了。
有一次,海涅写了一首八行的诗,马克思帮他修改,每一字都推敲很久,直到他们认为没有可改的余地为止。
马克思受到法国当局迫害,不得不离开巴黎到布鲁塞尔去。临行前,他给海涅写了一封信。说:“亲爱的朋友,我希望明天还有时间见到你,我将在星期一动身。……我将离开这里的人们,可是离开您最使我痛苦,我真想把您也打进我的行李中去。”


二、马克思炒股的故事
1864年,马克思在英国伦敦为写《资本论》做着紧张的研究工作,因为没有生活来源,经济上一直很拮据,多亏了亲密战友恩格斯和其他朋友的资助,才使他勉强度日和继续工作。由于每天研究工作量非常巨大,使他的身体状况日渐糟糕。一次他去看医生。医生对他说:“你不能再这样继续长期从事无节制的脑力劳动了,应尽可能找个能缓解紧张情绪的方式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马克思听了医生的话,无奈地放下手头工作,准备好好调养一下身体。但没有收入和脱离工作的滋味,让他实在难以忍受,更加感到不快乐。这年的5月9日,马克思的老朋友威廉·沃尔弗在去世前留下遗嘱,决定将自己一生辛勤积攒的600英镑送给马克思。对于老朋友的逝世,马克思虽然很难过,但他还是决定接受这笔遗产。于是,他立即写信给恩格斯,让他帮助自己尽快办理遗产交接手续。他在信中说:“假如你能在10天内办妥遗产交接手续的话,我就可以用这笔钱在股票交易所狠赚它一把,现在伦敦已到了可以凭机智和少量资金赚钱的时候了。”经济学造诣颇深的马克思,仔细研究了当时英国刚颁布的《股份公司法》,敏锐地意识到英国的股份公司一定会开始飞速发展,股票市场也会呈现出繁荣景象,股价也因此会出现较大的波动。但他还是决定亲自上阵搏一把,一为松弛一下长期紧张的情绪,二也是为体验一下股民的生活,更主要的还是想为自己赚取些生活费用。
恩格斯在接到马克思的信以后,仅用了6天时间,就为马克思办好了沃尔弗的遗产交接手续,然后又以最快的速度把600英镑汇给了马克思。
马克思拿到600英镑后。马上投入到对股市行情的研究中去,他每天都要买份《金融时报》,认真研究上面提供的股票每日指数变化情况。终于。他看准了时机。果断地把600英镑分4次购买了不同类别的股票证券。之后便耐心观察和等待股票市场的变化。在股票价格开始上升一段时间后,他就毫不犹豫地迅速逐一清仓。不到一个月时间,就以600英镑的本金,净赚取了400英镑的纯利润,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让马克思无比兴奋。
赚钱后的马克思颇为得意。他写信给恩格斯报喜说:“医生不许我从事紧张和长时间的脑力劳动,所以我就做起股票投机生意来了,不过效果还不错。我用那600英镑赚取了400多英镑。这下我暂时不用你和朋友们的资助了,这段经历。也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帮助。”
此后,有朋友劝马克思不妨再继续把股票投资做下去。但马克思说:“老朋友威廉·沃尔弗赠送我的遗产确实是雪中送炭。我也小试牛刀赚了一把,但我觉得适可而止就行了,再继续做下去,如果万一赔了钱,我怎能对得起九泉之下的老朋友呢。”
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涉猎证券投资生意,也是他人生中唯一的一次炒股经历。
三、马克思与温泉小镇的故事
“秋天来了,在宜人的山谷里,树叶变成了黄色、红色和褐色。小小矿泉疗养镇看上去像是被裹在火焰里……”在小说《为了告别的聚会》开篇中,米兰 昆德拉这样描述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以西大约120公里的小镇----卡罗维发利。
几个月前,同样是在秋天,我来到卡罗维发利,映入眼帘的尽是黄叶、红叶和褐叶。只不过,这并没有让我感到火焰般的灼热,反而是蒙蒙的细雨让我心中平添了几分怀旧的幽思和淡淡的感伤。因为,我此行的目的是凭吊和缅怀一位故人----全世界共产党人共同的精神导师卡尔 马克思。
卡罗维发利镇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波希米亚国王查理四世到此猎鹿,偶然发现了温泉,于1358年修建了第一座温泉山庄,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查理的温泉”,捷克语发音为“卡罗维发利”。与很多地方不同,镇上的温泉主要不是用来洗浴,而是用来饮用的。据说,泉水对多种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几百年间,许多王公贵族、名人雅士都对卡罗维发利的泉水趋之若鹜。特别钟情于此的名人有歌德、普希金、托尔斯泰、贝多芬和肖邦等。
潇潇秋雨中,我们边走边打听,在镇上彼得大街西边找到了专门为纪念马克思修建的雕像。雕像坐落在苍松翠柏之间。这是一座老年马克思的全身坐像,他身着西服,双手自然地扶在膝上,眉头紧锁,凝眸沉思。碑文上写着:“卡尔 马克思于1874、1875、1876年来此疗养。”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着手准备写第二卷和第三卷,但健康状况使他根本无法继续写作。恩格斯曾在一封信中写道:“马克思若干年来就时常失眠,而且越来越严重……《资本论》法译本给他带来的繁重工作,使病情恶化了。”此外,马克思的肝部也发现肿大。针对马克思严重的病情,医生多次建议他到卡罗维发利饮用矿泉治疗,但马克思均因费用太贵而拒绝。后来,恩格斯想方设法才说服马克思来到卡罗维发利。
从城堡山出来,我们来到卡罗维发利镇中心,寻找当年马克思下榻在城堡街的“日耳曼尼亚旅馆”。我们询问了很多当地人,可没有一个人知道,也许这家100多年前的旅馆早已不复存在。
继续南行,我们来到著名的瓦杰狄洛喷泉。这座喷泉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的喷泉出水高度和水温都在镇上排名第一。相传这也是马克思经常来观看和饮用的一座喷泉。我仰望那百余年来未曾停歇一直冲向天空的喷泉水柱,仿佛穿越时空,看到马克思就站在旁边和我一起注视着它。
喷泉旁的游客服务中心,出售各式各样的瓷制矿泉杯。销售矿泉杯的商人告诉我们,很早以前卡罗维发利就开始生产瓷器。这不禁让我联想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些论述:劳动分工使人类变成机器的附庸,思维能力变成了机械记忆。之所以想起这些,是因为马克思正是在参观了一家瓷器作坊后得出了这些结论。按时间推测,很可能就是在卡罗维发利疗养期间。
我们按照矿泉杯上的标注寻找马克思饮用过的泉水,并一杯一杯地品饮。好在卡罗维发利镇上的每个泉眼都有清楚的标牌,我喝到了马克思曾经饮用过的所有泉水。用这种方式,我们寄托对一位伟人的追思。
经过连续3年、每次1个多月的疗养,马克思的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的好转,他又能以充沛精力投入到《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的写作。然而,1877年,由于反动当局迫害,马克思被迫放弃去卡罗维发利疗养的计划,身体健康状况不断恶化。1883年,65岁的马克思与世长辞。《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也最终未能由马克思本人完成。马克思去世以后,由恩格斯将他的遗稿整理成书,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出版,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出版。这部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著作终于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