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者文摘 >读者2015年9期《点滴》

读者2015年9期《点滴》

时间:2015-05-06 来源:阅来网

名声


《诗经》有言:“文王有声,遹骏有声。”这实在是在点醒人:人是有名声的。 
  一个好名声,抬你一辈子;一个坏名声,砸你一辈子。 
  一辈子都完不了呢,周文王的好名声流传了几千年了。名声两个字,真叫人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兰 凌摘自《新民晚报》2015年2月25日)

希望你们被后人忘记


 在一座修道院里,院长将修士们召集到一起,训诫说: 
  “希望你们将来都被后人遗忘。” 
  “为什么?”一位修士问,“你的意思是说我们所树立的榜样将永远不可能帮到需要帮助的人,是吗?” 
  “在人人皆正直的年代,没有人会注意那些行为被奉为典范的人。”院长答道,“每个人都尽力做到最好,从不抱着为他人尽义务的心态去做任何事。他们爱邻居,因为他们懂得这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所做的只是顺应自然规律罢了。他们与人共享财产,以免积累的财产太多而无法承受,因为人生之旅,漫漫长远。他们自由地生活在一起,接受并施予着,不对他人做任何要求,亦不责备任何人。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事迹从不曾被提起,也没有流传下任何有关他们的故事。只要我们现在能够把善行当成一件平常之事来对待,那么也就无须再表扬那些施以善举的人了。” 
  (林 涛摘自新浪网译者的博客)

你说呢


  20世纪70年代,台湾作家周梦蝶写信给朋友,郑重地讲过一件事:“曾经有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问我:‘伯伯,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一时为之愕然,踧踖不能答。”他转问朋友,朋友怕也“踧踖不能答”吧?这么小的一个孩子,居然会问“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如今我们听来,也不禁要“为之愕然”。 
  人到了要问“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时,痛苦也就来了,忧伤也就有了,从此一辈子不得安宁。小小年纪,正该天真烂漫,正该无忧无虑,一辈子都不要问那些问题才好呢。小女孩啊,如今你早已长大,早已经历过人生,你说呢? 
  (前 进摘自《羊城晚报》2015年2月26日,〔意大利〕Marco Marilungo图) 
  

资料卡


家里挂照片防认知障碍


  家是幸福的港湾,对老人来说,更是充满回忆的地方。巧妙利用这一点,对于预防认知障碍症(俗称“老年痴呆症”)有好处。患上认知障碍症的老人,往往对久远的,甚至儿时的事情记忆深刻,将照片布置在房间的各处,就是为了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幸福。 
  卧室内,最好悬挂个人或夫妻的照片,以反复提醒老人卧室究竟是属于谁的。在餐厅,可以挂上与亲朋好友的合照,让他们感受到他人的关爱。此外,在屋内的每个房门上用不同图片或照片来做区分;在老人使用的电话上,设置或贴上亲朋好友的照片,这些都是预防、缓解认知障碍症患者发病的有效办法。

午睡增加儿童记忆力


  英国《卫报》发布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午睡可帮助学龄前儿童记住早上所学的知识。研究中,心理学家到一所幼儿园教40名3至5岁的孩子一个简单的游戏,需要他们记忆格子中各种图案的位置。记忆训练开始于上午10点,直到孩子们已经记住75%的画面。随后一部分孩子午睡,午睡后再对他们的记忆进行测试。结果,午睡的孩子记忆基本没有变化,而没有午睡的孩子的记忆比值却降到了65%。 
  经过一上午的学习后,中午的小睡,可以巩固上午所学,也能为大脑接受下午的新知识打基础。为此,专家建议,应该让孩子从小养成午睡的习惯。 
  (缺 月摘自《妇女之友》2015年第2期)

摘些山花给妈妈


 
  我妈结婚后极少离家,走一趟亲戚,也要连夜赶回。她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凑堆说闲话,从来没有人给她写信,出大门散步都不超过100米。她的世界很小。灶台、菜园、田地、家禽家畜是她的朋友。见到她,鸡鸭鹅扑着翅膀欢呼,羊咩咩叫,猫狗围着她转。我们兄妹几个嗷嗷待哺,更是离不开她,日复一日地损耗她的生命与健康。我妈每有不舒服,家里丢不开手,总是忍着,或者找些草药偏方服用,用自己的方法打发疾病,从来不去医院。 
  我妈年近70,从前照顾外婆,后来照顾儿孙,自己从不让别人照顾。前不久感觉身体不适,她照旧忍着,最终高烧不止,入院抢救,身体检测出一堆毛病:高血压、心脏病、胃炎、肾炎……我妈不得不承认自己老了,连这些“小毛病”也扛不住了。 
  我妈住院,我没能回家,每天电话联系。第三天她精神好起来,听声音生龙活虎的,惦着我爸和我爷爷一日三餐没着落,家中还要照看,她说在医院像坐牢,憋得心慌,她要回家。离开家,她就像缺水的鱼,焦虑不安。 
  我每年仅在寒冷的春节回家,与家人聚少离多。我应该多回去,尤其是在春色烂漫的时节,摘些山花给妈妈。 
  (薇 薇摘自南都网)

将醒

 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人,是“人之初”。在此一瞬间,不是性本善也非性本恶,是空白、荏弱、软性的脱节。英雄的失策、美人的失贞,往往在此一瞬。这是意识和潜意识界线模糊的一瞬,身不由己的片刻。 
  人的宽厚、凉薄、慷慨、吝啬,都是后天的刻意造作。从睡梦中倏然醒来时,义士、恶徒、君子、小人、多情种、负心郎全差不多,稍过一会儿,区别就明显了。 
  然而高妙的战略、奇美的灵感,也往往出自将醒未醒的刹那,又是何故? 
  那是梦的残像犹存,思维的习性尚未顺理成章;本能、直觉正可趁机起作用,人超出了自己寻常的水平——本能、直觉,是历千万年之经验而形成的微观智慧,冥潜于灵性的最深层,偶尔升上来,必是大有作为。 
  宏伟、精彩的事物,都是由人的本能、直觉来成就的。 
  若有神助,其实是人的自助——这无疑是可喜的。不过不要太高兴。 
  (小 六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琼美卡随想录》一书,韦尔乔图) 
  

只需50个词


阅读能不能让人过上幸福的日子?也许不能。可是,不能阅读肯定过不上幸福的日子。阅读的门槛不高,大可不必放弃这种能力。 
  有1万个词,可以精读《莎士比亚全集》; 
  有6000个词,可以精读《圣经》; 
  有4000个词,可以精读《堂吉诃德》; 
  有1000个词,可以精读《金刚经》; 
  只有50个词,可以精读苏斯博士的《绿鸡蛋和火腿》。 
  1960年,苏斯博士和朋友打赌,可以用50个词写一本好书,他做到了,并且赢了50美元。这本书讲述一个人经劝说,克服恐惧,吃下绿蛋与火腿的故事。有人说它是童话,有人将之视为人生指南,也有人将之归类为诗歌。50个词,构筑起一座知识的迷宫,迷住所有误闯其中的人。 
  只要认识50个词,就可以趋近无限的可能性,这个便宜,一定要捡。 
  (余长生摘自中华书局《走神:连岳城市画报专栏十年精选》一书) 
  

禅道


 
  别面不如花有笑, 
  离情难似竹无心。 
  因人说着曹家女, 
  引得相思病转深。 
  ──宋·慈受怀深 
  这是宋代慈受怀深禅师的偈语。 
  “别面不如花有笑”,当我们和好朋友分别的时候,总是离情依依,不忍一别,总难似花朵般面带微笑。 
  “离情难似竹无心”,离别时我们的情感,难像无心的竹子一般。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以人面临生离死别,难免也有很多的感伤。 
  “因人说着曹家女”,例如,忽然提到自己心爱的人,但那个人已经离开了,“引得相思病转深”,徒然加深对此人的思念,让相思病加剧。 
  日本有名的一休禅师,有一天宣告自己不见客,因为他在害相思病。 
  客人非常不解,一位得道的禅师怎么可能害相思病? 
  其实,一休禅师的相思病跟一般人的相思病是不一样的。他所害的相思病是相思真理、相思悟道,是已经深入禅境,享受到禅悦法乐,跟一般男女的相思病是不一样的。 
  这首偈语看起来好像一首情诗,实际上,一个参禅修道者把他所悟到的道理看成自己最心爱的情人。 
  就像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一个人好色,是很普遍的,好德就比较少了。 
  若能把参禅悟道像对情人那样的思念、执着,何患不能得道呢? 
  (雪 菲摘自《讲义》2014年第7期,丰子恺图)

美丑当辨

 林风眠说:“艺术的第一利器,是它的美。” 
  中国画无论鸿篇巨制还是写意小品,均以美为最高境界。这里既有具象的美,也有形式的美,画面的繁、简,夸张、变形,无不以美为前提。当今有画者以丑为美,或是修养不够,不辨美丑,或是盲目跟风,迎合部分人的怪异趣味。此风万不可长。 
  (千 树摘自《今晚报》) 
  

如果这月光照亮你


 
  月亮升起来,照亮现在和过去、眺望和梦想。 
  如果这月光照亮你,如果我们相距得足够近,你的影像映入我的眼帘,这就是:现实。 
  如果这月光照亮过你,如今我们相距已足够远,但你的影像仍飘留在茫茫宇宙,这就是:过去。 
  如果这北方的月光中只剩下我,但我的意识超越光速,我以心灵的目光向沉沉夜空追踪你南方的影像,这就是:眺望。 
  如果现实已成过去,如果过去永远现实,一个被忽略的欲望在没有地点的时间或在抹杀了时间的地点,如果追上了你飘离的影像,那就是:梦。 
  (秋 水摘自作家出版社《务虚笔记》一书)



 
  桌上摆着剥好的红柚、小柑橘、香蚕豆。炉子上烧着水,咕嘟嘟的声音暖烘烘的,从茶盒里舀出一勺乌龙。 
  等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像等一个远行的老友归来。他走了那么久,身子还轻盈。我们会一起坐下来,寒气慢慢退去,我们将一壶茶从苦喝到甜。 
  一切都静悄悄的。 
  (夏 花摘自《文苑》2015年第2期,吴浩然图)

坐功入静

坐功是静功里最要紧的一个环节,坐功是入静的第一步。坐功有静坐功和动静兼修两种。 
  李渔《闲情偶寄·颐养》曰:“益寿之方,全凭导引;安生之计,惟赖坐功。” 
  儒家提倡“静坐”。王阳明说:“静坐要省察克治,静坐能使心清静收敛,从而克服自我私欲产生,通过静坐能顿悟明心见性,得道成真。” 
  道家主张“坐忘”。《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即摆脱现实形体的束缚,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相忘。 
  佛家的功夫是“坐禅”,音译“禅那”,简称“禅”,意谓思维修或静虑,就是趺坐而修禅,是佛教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 
  现代人就是坐不住,成天跑东跑西、忙这忙那,就像丢了魂似的,悲乎! 
  (英翔宇摘自《新民晚报》2015年2月26日)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