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学习考察报告

学习考察报告

时间:1970-01-01 来源:阅来网

【篇一:赴浙江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和了解浙江发展的经验,更新观念,转换脑筋,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两站”建设的机遇,实现昭通跨越式发展。2003年10月11日至2003年10月19日,由市委王书记、市政府曹副市长带队,有市直相关部门及十一县区主要领导参加的一行20余人赴浙江学习考察。通过这次考察学习,对浙江几个市的发展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实际领会了他们在发展中政策的开放与灵活,人的聪慧与自强,干部敢创新、善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深化了对我们党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重要性的认识,坚定了依托溪洛渡电站建设,加快永善社会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一、考察学习的基本情况

这次学习考察了浙江杭州、绍兴、诸暨、义乌、温州。我从接到参加考察的通知后,自己就把重点定位在温州。在一些资料上曾看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形成了影响中国发展的“三个模式”,即“温州模式”、“深圳模式”、“苏南模式”。因此,有幸参加由市委主要领导带队的考察组,到了三大模式之一的“温州模式”的发源地,理应花更多的精力作一些深层次的学习与了解。从杭州到温州沿途听取了所到地方党委或政府的情况介绍,同时参观了杭州的娃哈哈集团,绍兴的袍江工业区,环城河整治,喜临门集团,诸暨的服装业、五金业、大唐袜业,中国珍珠之乡,义乌的大市场,温州的正泰集团及柳市电器、永中阀门、市区服装、打火机、鞋革等生产基地和市场。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思考,启迪最深的还是温州。据介绍,20多年前温州“三少一差”突出:一是国家投资少;二是人均耕地少(0、4亩);三是资源少,交通条件差,在沿海地区发展也是较为滞后的。20多年后的今天,温州发展了,崛起了,创造了温州模式,成为全国发展的领路典型之一。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温州的发展如此之快呢?靠的就是温州人崇尚的精神,即“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我发展,自强不息”;靠的就是温州精神,即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放手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二、学习考察的主要收获

这次学习考察把聚焦点集中在温州,主要带着三个问题去寻求解答:一是温州经济的特点;二是通过学习考察主要有什么启示;三是应该学习“温州模式”的什么基本精神。

(一)温州区域经济的主要特点

通过学习与了解,我自己对温州经济是这样认识的:在经济发展的主体上,如投资主体、经营主体、生产主体和承担风险的主体是千家万户,而不是依靠少数人;在产品的销售方式上,市场建在国外、国内,在全国设立了成千上万的温州城、温州街、温州店和温州专柜进行销售;在发展经济的活动方式上,不是单守在家门口办企业和做生意,而是走南闯北,四海为家,把生意做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在生产力的分布方式上,不是把生产力分散在一个个山沟里,而是集中在建制镇,把经济建设与城镇的发展结合起来等等。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温州的区域经济是以民营企业作为主要增长点的经济。为了养家糊口,具有传统流动和经商意识的温州人开始三五成群走出去。70年代中后期已有十万供销大军大踏步走向全国;82年当地民营企业“八大王”入狱,民营企业发展受到挫折;84年“八大王”平反,温州迎来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春天,干部群众放开手脚,投入了商品经济的滚滚洪流,开始走上了以“小商品、大市场,小规模、大协作,小机器、大动力,小能人,大气魄”为主要特征的治穷致富、发展商品经济的新路子。温州的民营企业就是以起初的“人无我有”(即放手发展个体私营、家庭工业),经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人有我转”(即发展股份合作制),发展到现在的“人转我好”阶段,标志着温州民营经济迈上现代企业制度。目前,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以自然人投资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这些被称为“民营经济”的企业的数量和产值均占全市90%以上,基本形成了“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技术不断创新”的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民营经济在温州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温州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部分,拓展市场的开路先锋,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

二是温州区域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运行基础的经济。多年来,温州坚持市场取向改革,在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形成了市场体系完整性,市场竞争特色性,市场发展动态性,市场规模效益群体性,市场机制作用渗透性等自身特点和优势。特别是商品市场“在发展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新发展”。由过去企业依赖专业市场推销产品为主转向专业市场和企业直接推销并举;由过去有形市场为主转向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并举;由过去内销为主转向内销外销并举。走遍全国的200万温州人,一边挣钱,一边传播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意识和本领。他们在依靠勤劳苦干逐渐富裕起来的同时,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当地人走向勤劳致富之路,除了带动平原城镇人员务工发展二、三产业,也间接地带动了温州本地农村劳动力的梯次转移。实现了平原种田的外出做工,山上苦熬的下平原种田。

三是温州区域经济是典型的区域性规模经济。温州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合作,把分散的中小规模为主的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了块状经济。服装、打火机、鞋革等都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生产、销售基地。区域性规模企业群体、区域性规模生产基地、区域性规模品牌效应、区域性规模市场体系,产生了区域性规模效应,使温州民营企业不仅有“小”的活力,同时形成“大”的实力,具有很强的市场适应性和较强的竞争力。

四是温州区域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温州的成功,第一是靠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第二是温州人穷则思变;第三是温州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兴起于北宋,形成于南宋的永嘉学派,它的代表人杨叶适,他们提出了一个事功学说,主张惠工通商,这种文化底蕴就影响了一代一代的温州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物化在温州人的身上,表现为人人都想当老板,形成了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正是因为拥有这种精神,来自千家万户的温州人,跑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用了千方百计,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挣了千金万银。也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温州人“不找市长找市场”,全力发展商品经济。就连下岗职工也是个个奋勇,人人争先,“不找市长找市场、不言下岗言转岗”,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温州的企业是我要干,而不是人家要我干,所以是主动的。它有一种内在的冲动,也就是温州企业建立了内在的动力机制。

(三)学习考察的主要启示

启示之一:“温州模式”的可贵之点在于:温州人有很强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人们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不满足 于贫苦的生活。为了追求财富,追求更富裕的生活,人们十分勤劳,善于学习,甘于吃苦,敢于冒险,勇于进取,无论到哪里都能扎根,生存发展。而我们这些地方,在历史上就没受到过或很少受到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农业文化根深蒂固,计划经济的秩序又成为不可逾越的陈规,人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等方面与温州人相差甚大,甚至截然相反。温州人不远千里到那里开发廊、办服装店,甚至摆修鞋摊,在那里发现赚钱的机会,而当地人却对眼前的机会视而不见,或者虽然看到了,却不屑于干、不愿意干,或者不会干而又不去学。学习温州,首先要学习和培育市场经济的文化,学习温州人的创业精神。

启示之二:从温州经验看,要发展民营经济,最重要的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适宜的宽松环境,让人们自己去闯、去创业、去克服困难、去承担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市场经济的文化。要知道,在温州发展民营经济之初来自各方压力很大,也做过一些不利民营经济发展的事。例如,把最早创业的“八大王“投入了监狱,也多批次派干部到温州“灭火”等等。那时,在异常困难的条件下,政府不可能给民营经济以优惠政策,但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却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环境,民营经济的火越烧越旺。而在我们这些地方,决策层尽管千呼万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但在相当一个层面的部门或干部管得太多,不放手;或者是步步设卡,处处干预;或者是把民营经济当作“唐僧肉”,各个部门都要去“吃”一口,这是其一;其二是面对招商引资,高喊开放开发,欢迎你来投资,但是不主动出击,而是坐等上门。后来又觉得人家是来赚钱的,心理不平衡。所以,可以对你热情,也可以不热情,吃、拿、卡要随之产生。学习温州,就是一定不要怕“肥水流进外人田”,特别是不要怕别人赚钱。

启示之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温州在干某件事情,不是看有没有文件,也不看别人做过没有,只看实践中需不需要,实践中能不能做得通。只要实践中需要的而且又能做通的,他们都会千方百计地去做,有文件的照执行,没有文件的创造文件,实践与文件有抵触的,绕道走,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实践“三个代表”和认真落实发展是硬道理。如农民手里有钱却没有城镇户口,进不了城,他们就集资建农民城,从异地回温州没航班就包机,自己开辟航线,异地商场不上温州货,自己就租柜台卖自己的货;分散的家庭经济规模被列为私有制的样板,他们就创造了股份制,既解决规模小的问题,又戴上了公有制的帽子。这个思维的特点是:不是从教条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不管什么事情,不管你旁人怎么讲,我都要试试看。试不成拉倒,试成了就要千方百计地坚持下去。而我们这些地方由于受落后的官本位的影响,不少人的思维的特点是唯实的少,唯书、唯上的多,做官讲保险,责任找落脚点,讲话发言讲安全感,导致敢闯的难闯、想试的难试……

(四)应该学习的基本精神

1、温州人淡漠于意识形态之争和热衷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生生不息的推动力量。这种力量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繁荣,也是整个现代文明的进步。温州人勇于承认自己的追求物质的动机,这比他们已经取得的那些物质成果更加重要。只要尊重、鼓励、保护广大群众的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群众自己会找到致富之路。

2、温州人的基本精神还在于:为了致富、为了创业,要不断追求、不断开拓、不断前进,永不满足。由于传统的影响,我们这些地方的人们往往安于现状,很容易满足,日子过得好一点,就“小富即安”,不想再干了,沉溺于搓麻将,上饭馆。

3、温州人的基本精神还在于:为了致富,人们异常勤劳,敢于冒风险,工作不挑捡,努力学习本领,善于适应环境,即使极端偏远、极端艰苦的地方,都有温州人在奋斗,在创业。但我们这些地方却不一样,人们也想生活过得好,但又图舒服,甚至宁愿失业也不愿干那些“苦累”之活,甘愿在当地受穷也不愿到外面去闯荡,寻找发展的机会。

4、温州人的基本精神还在于:讲双赢重诚信,温州人做生意,既彼此竞争,又较为团结互助,不是想你吃掉我、我吃掉你,而是你好、我也好,共生且共荣。所以温州的所有制结构是多元的,经营主体是多元的,它的市场也是多元的,东方不亮西方亮。因此,温州的灵魂是创新,商业文明的核心是诚信,经济格局的特点是灵活,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是多元。

三、围绕大电站,推进产业布局大调整,实现县域经济大发展

溪洛渡电站建设的机遇已来临,如何实现服务与发展共赢,在支援溪洛渡电站建设的前提下,如何使移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合情合理的解决。为此,重点思考了三个问题:一是要转变观念,创造性地做好移民工作;二是要加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农民增收,把产业做强做大;三是强化城市建设与管理,做大城市容量,做美城市环境。当前,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化认识,转变观念,创造性地做好移民工作

征地移民工作是当前的焦点、难点。自今年四月孟连协议签定后,在施工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多批次的移民群众上访,游行、张贴小字报、辱骂干部、围攻深入移民区做工作的工作组。针对这些问题,县委政府先后召开干部大会、移民亲属机关干部座谈会、老干部会等各类会议,多次从乡镇及机关抽调200多名干部坚持长达四个多月的工作;还组织了老干部代表、移民代表到孟连考察。经过多方面的思想发动,贴近群众,交心谈心,移民群众由抵触到理解、到配合进行实物指标复查。9月18日开始历时两个半月,全面完成了施工区移民的实物指标现场调查工作,现正进行归类,分析、利用。当前,重点是争取政策、组织内外迁。在移民政策的争取过程中,我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深思:一是移民搬迁的宗旨“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任何时候都必须牢记;二是土地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移民没有能养家糊口的基本土地,将产生长期的不稳定;三是移民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历史性、长期性、社会性、群众性、国际性,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把握;四是面对电站建设,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该是在业主与移民利益分配上找到最佳结合点。既要积极而为,大力支持,又要维护移民的应得利益。五是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应学习温州敢创新、善创新的精神,现有标准是十几年前制定的,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移民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政策的合情、合理、科学,老百姓最讲实惠,施工区移民已为电站建设作出了牺牲,应得利益兑不了现,既搬不出,也稳不住。县委、政府有决心和信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恳请得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二)立足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随着溪洛渡电站筹建工作进展加快,给永善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永善的“支持与服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要根据溪洛渡电站建设需要和目前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健康需求和消费趋势,结合资源优势,从资源、市场、时空综合考虑,重点抓好有市场、有特色、效益好的产业群体,提升产业品位,使产业结构调出规模,调出“亮点”,调出“卖点”,迅速把产业做强做大,做出特色。在机制上要坚持政策带动、龙头企业和营销大户带动、项目带动、科技示范带动及专业村、专业户带动战略,培植一批种植、养殖示范大户和龙头企业,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销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江边、高二半山、高寒山区分类指导,分层发展的原则。

在高寒冷凉地区,突出以经营管理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发展养殖业为主,努力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大力发展羊、肉牛,依托“云南半细毛羊”品种资源优势,在马楠、茂林、伍寨、码口等乡(镇)建设半细毛羊扩繁基地;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和“借母还儿、产子分成”的成功经验;减少高寒冷凉片区生猪饲养比例,减轻人畜争粮、争地压力;种植业中,以优质脱毒洋芋为主,其它作物为辅。在二半山区,以发展粮食作物、生猪为主,解决群众致富的问题。在江边河谷地区,以发展规模化经济作物、经济林果为主,解决群众率先奔小康的问题。

围绕建设“沿江百里绿色产业经济带”,抓好“三群两基”建设。

——发展壮大以生猪、家禽、牛、羊为主的畜牧产业群。二半山以生猪、家禽为主,适当发展厩养山羊、肉牛,充分利用二半山粮产丰富,桔杆数量大的优势,大力普及生化、氨化饲料,科学饲养,最大限度地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与高寒山区羊、肉牛合力形成畜牧产业群。同时,扶持发展肉制品加工企业,带动产业群的发展。

——发展壮大以魔芋、砂仁为主的经济作物产业群。把魔芋、砂仁发展成为经济作物中的龙头产业,用以带动油菜籽等作物的发展。充分发挥“金江魔芋”、“金江砂仁”的优质品牌效应,扩大魔芋种植面积、巩固砂仁面积,提高产量和品质,强化系列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增加财源,达到富民、壮乡、强县的目标。

——发展壮大以花椒、脐橙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群。以江边干热河谷地区为主,充分利用沿江自然资源,以金江花椒、红桔、脐橙的品牌效应,做大做强优质金江花椒和以脐橙为主的水果产业,在规模和加工上大做文章,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发展1—2户龙头企业,提高附加值。带动核桃、板粟、白蜡虫等产业以及二半山区的速生丰产林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路子,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培植蔬菜基地。随着溪洛渡电站筹建工作的进一步拓展,施工队伍和外地商人陆续进入县城,蔬菜、肉食等食物供应问题已成为迫切而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分两期规划建设4万亩蔬菜基地,年提供商品蔬菜8万吨。

——优质粮基地建设。以二半山区为主,增加投入,提高科技含量,优化粮食品种结构,以优质大米和优质玉米为主,其它杂粮为辅,狠抓农技措施推广,努力提高单产,增加复种指数,使有限的耕地发挥出更大的效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在具体措施上,一是转变观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树立“竞争农业”新理念。进一步深化对县情、乡情镇情的认识,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退耕还林结合起来,与农业基本建设结合起来,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与推广农业科技结合起来,抓好优势农产品的布局,培植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二是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农民自愿原则、生态平衡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优势产业向自然优势区域集中布局的原则、重点突破原则、择优发展原则、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原则、科技先导原则、龙头企业和能人带动原则。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壮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解决好培植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问题。四是扶龙头、建协会、亲能人,解决好生产与市场的联接。解决好龙头连市场、龙头建基地、基地带农户的问题。建立农业专业协会、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自我服务。大力扶持营销大户,培育和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五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六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搞好服务,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使每一个支柱产业,从规划布局、基地建设、品种引试、技术培训、生产加工到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都有人才、有措施,环环抓紧抓实,确保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七是抓好小城镇建设和劳务输出。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和非公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与开发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培育壮大支柱产业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为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八是讲文明,树新风,为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软环境。解决好文明言行、环境卫生、服务质量,特别是农村、集镇婚丧嫁娶中大操大办、讲排场、铺张浪费等方面的问题,破除陋习,移风易俗,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三)强化城市建设与管理,做大城市容量,做美城市景观

为适应支持服务溪洛渡电站建设的需要,围绕构建“山城、水电、园林、湖滨旅游城市”的形象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力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特色,加大县城扩容改造力度,强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一是在规划管理上,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严格按规划确定的城市目标定位进行建设。已聘请重庆规划设计院完成了县城15平方公里总规和8平方公里建设性详规。根据规划,我县将在县城老城区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北片城区,积极配合三峡公司建设好电站施工生活区,着手开发南片新区,通过溪洛渡大道、振兴大街、民通路相连接,力争在五至十年内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布局和体系。

二是在开发模式上,坚持按照“组团、连线、成片”的思路,实行组团式开发与连片式发展相结合。

三是在资金来源上,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前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辟融资渠道,实行政府、企业和个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多渠道吸引外来投资商和本地民间资金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在土地的开发利用上,坚持把土地作为经营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走以地生财、以财建城、以城招商的路子。对公益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鼓励性产业投资项目,实行协议出让,规划勘察成本、一级土地市场费、公共设施建设费完全由开发商承担;对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拍卖;享受和兑现优惠政策,实行“收支两条线”,采取先征后扶持的办法进行。

【篇二:外出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名师带动战略,博兴县教育局于2008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组织学校管理人员、县首批名师共49人,先后到莱州双语学校、青岛二中、青岛南京路小学学习考察。莱州市双语实验学校的名师带动战略、青岛二中的素质教育、南京路小学杨屹校长的情趣教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现将此次外出学习考察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不知不觉,大巴车已将我们带到了响誉省内的现代化学校——莱州市双语实验学校。下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欧式风格的学校建筑。在校园导播的引领下,我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双语实验学校的校园设施、校园文化建设,观看了莱州市双语实验学校“十年校庆晚会”录像,聆听了赵福庆校长《谈教师的专业成长》专题报告。一天的学习研讨活动,转眼而逝,但莱州市双语实验学校强烈的人文魅力、鲜明的办学特色、快乐的生命课堂和自主发展的教师队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启迪,我为双语教师精湛高超的艺术素养和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能力所折服。身为教师,他们在自己的优势方向上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获得了最大限度地发展。我想,这既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源泉。正是这种“角色效应”让老师们在双语的坐标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在不同的领域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点”。双语学校研究型名师、管理型名师、课堂型名师、特殊才能名师等相继脱颖而出,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辩证地看,服务学校,为学校发展尽一份力,也是在发展自己,成就自己。在为双语教师拍掌叫好的同时,我们应该做的就不仅仅是为自己准确定位的事儿,恐怕更重要的是自我专长的深度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花园的明天也才会更美丽。

2、从青岛二中王校长的经验介绍中可以看出:二中的素质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该校教师十分重视培养学生 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力争每40分钟就要有让学生有一点小成绩。特长发展也是二中的一大特色。在课余时间,学校组织竞赛班将有相关兴趣的优异学生集中在一起,配以经验丰富的教师,针对各科的竞赛相关知识点,进行专门辅导。除文化科的特长发展外,学校还有专门的艺体特长班,国际班等。每一学期,青岛二中都将举行丰富多彩的学生实践活动。体育节、艺术节等都在固定时间召开。学校举行此类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活动中大到整体的规划、设计,小到海报的张贴、道具的摆设,都由学生自主思考、共同完成。这些不同内容的活动,给了学生更大的自我展示的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使自身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他(她)们的素质教育的思路是那么清晰,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是那么透彻,对素质教育的课程观是那么明了。如果他们的教育理念不那么超前,青岛二中就不会开设五十多门课程(包括校本课程),也就不会把高雅的交响乐团作为校本课程请进学校让学生欣赏,也不会出现学生组成模联(模仿联合国大会)社团参加国际模联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听了王校长的素质教育经验介绍,感到他们学校的素质教育是按照事先制定的规划一步步进行的,才会取得今天这样好的成绩。

3、考察学习的最后一站是听青岛南京路小学杨屹校长谈她的情趣教育,他刚从青岛市试验小学调到南京路小学担任校长,正在准备将情趣教育在新的教学土壤上移植、培育,开出灿烂的花朵。她说“情趣教育思想的形成既不是妙手偶得,也绝非一蹴而就。应该说,最初进行情趣教学实践,只是单纯为了让学生能够喜欢上语文课,能够在课堂上快乐学习,希望通过直观的方式吸引孩子的视线,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只要老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就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让孩子快乐学习,从学习中得到快乐,情趣教育就是这些办法中的一种。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新教育理念的深化,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情趣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一种教学思想,还应是一种教育境界。它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达到一种有情、有景、有思想的境界。明理与体验共存、自信与机会共舞、智慧与参与共生、健康与生活共求,以文化浸润、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在‘淡化教育痕迹’中‘深化精神轨迹’,让爱伴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情趣充满学生人生成长的历程,实践着‘学习与情趣同在,成长与快乐同行’的教育理念。在近二十年的教育实践中,在不断地摸索、探讨中,依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母语学习特点,逐步形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其认知能力发展和人格健康成长的小学语文‘情趣’教学理论。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心灵火花,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走近杨屹反思自己,那么,我们会发现,最伟大的爱其实往往产生在最平凡之处,最深的感动其实就在平淡而又平凡的教育细节中。如果我们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接纳,听取来自不同心灵、不同个性的声音,师生的精神交往就会成为可能;如果我们的教育都充满人文精神,都充满爱,那么,我们的教育与教学就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师生生命的对话与交融,教学活动闪现的就不只是科学的光芒,还有影响孩子一生的人格魅力。

三天的学习,尽管时间短暂,但我收获了许多,而更重要的是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愿我的感受能为您抛砖引玉,使您在深度发展和内涵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远……由于个人水平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篇三:赴意大利人力资源培训团学习考察报告】

由北京市人事局组织、北京人才交流协会协办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培训团一行22人,于2002年9月14日至10月5日在意大利、德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学习培训考察。此次学习培训考察目的明确,准备充分,内容丰实,结合实际在意大利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国家,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程序及技巧;公司对员工的业绩评价办法及晋升标准;企业如何发挥员工的潜力并留住人才;员工的薪酬制定方法、标准;员工的补助奖励标准及方式。在德国培训的内容为职业培训与鉴定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的作用等。既有专家学者授课,又有对企业的实际参观学习、座谈交流,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时间虽短,但受益匪浅,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借鉴了经验,学到了知识,对推进我们自身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水平和效果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本次学习培训的主要收获

(一)为了明天,需要持续不断地培训各个层次的人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明天的高层管理者来自于今天的低层员工,要想使企业这艘“航船”永不沉没,就必须不惜工本培训自己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其员工。

意大利和德国的企业十分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他们共同认识到,人才是公司成功的奠基石,培训人则是奠基石的建造过程。有坚实的基石,大厦会耸立不倒;没有所需的人才,企业就不能发展。人非生而知之,人的知识和才能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得到的,大抵成功的企业都会培养自己的人才,建立自己的人才库,提高了员工、管理者的的素质,才能创造高品质的企业和得到滚滚的财富,百年树人的功业当然更将惠及后代。

在培训考察中,我们发现意大利、德国的企业领导者们的思想中,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黄金资源,因此,一流企业必须广泛参与职业教育,选择合适的培训模式。

第一,“双元制”的培训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双元制”,即学校与企业结合,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实践为主。学生从4年制小学毕业后,进入主体中学,其中部分学生经过5年修业期满后与工厂企业签订合同成为工厂企业的学徒,同时进入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3年后成为技术工人。在职业培训期间,学徒每周3至4天在工厂,企业按照工商行会颁发的培训规章进行培训,1—2天在学校按部颁教学计划进行学习,实践与理论课之比约为7:3或8:2,学习费用绝大部分由企业支付。

“双元制”培训模式的特色在于:自始至终都以立法的形式将企业与学校连在一起。

第二,企业办大学模式。

企业办大学,这是现代企业日趋复杂时期应运而生的现象。企业办大学,不仅可以大面积地培训员工,而且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经教育机构认定,企业大学也可授学位,以使企业及时适应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不过这一模式只适用于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只能采取联合办学或委托公共教育机构培训员工的方式。

第三,产学合作模式。

在意大利和德国,在加强企业职工培训时,都很注意与高校的联合与协作。同时开设部分研究生班,学员一般都是具有四、五年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他们边学习边工作。产学合作,不仅发挥了高校科技、人才、信息的优势,也利用了企业基础、设施、资金的优势相互促进,真正做到以产助学、以学兴产。

第四,驻外培训模式。

为了使驻外业务人员适应海外文化及习惯,以便有利地进行海外市场的开拓,德国、意大利的一流企业均不惜重金竞相开展驻外培训。为适应全球性竞争,大众公司提出培养世界性经理:在任何地方都象在自己家乡一样,能适应别国的文化传统,考虑问题全球化,但行动要符合当地情况,即开展业务要本地化。

第五,岗位轮换培训模式。

对各级管理人员,意大利的一些企业采取五年调换一次工作的方式进行重点培养。每年1月1日进行组织变更,调换的幅度在5%左右,调换的工作一般以本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