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者文摘 >那些日剧教我做的事

那些日剧教我做的事

时间:2015-01-16 来源:阅来网

  我是爷爷带大的。爷爷很老派,凡事讲规矩,比如不到吃饭的时候绝对不能吃闲嘴,否则要打手心。上了席面,礼数更多:拿碗的手势;执筷的位置;参照盘子的圆点,规划出隐形的扇面,夹筷子时不能逾越出这个面积;够不着的菜绝对不能站起来,不能嘁里喀喳咬碎螃蟹,碎蟹壳容易崩飞或卡在齿缝间;吃豆腐不要舀得太满,最好像吃糖浆一样喂整勺后再品尝……
 
  长大后,我偶尔梦到爷爷都是吃饭的场景。一对童叟坐在不点灯的昏黄的餐桌前,寂静地咀嚼,沉默地吞咽;从不交流,也不允许收听无线电。一顿饭下来,只能听到咻咻的鼻息和筷子碰到瓷盘底部的声响。
 
  就这样我成了一个对食物非常淡漠的人。
 
  不热衷饭局的直接后果就是朋友圈严重缩水。于是,我有更多时间独处。彼时看了大量日剧,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日本人生活真不容易,一碗拉面吃得这么起劲。看多了,发现日本人吃饭充满了假动作和假高潮,无论吃一嘴什么,都习惯仰面45度,天真地闭起眼睛,用幸福感爆棚的语气感叹:“奥西!”比发财还美妙,比爱情滋味长。
 
  谈到好吃,我想起爷爷常说的话,“吃菜要吃心,吃鱼要吃尾,吃蛋不吃黄,吃肉不吃肥”。挑三拣四得很。日剧则反其道而行之,日剧中的美食一没有远在天涯海角,二没有贵到两眼一黑,巷头街尾,“俯食皆是”。日本是岛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随便走进一家居酒屋你会发现食单上好多菜都有一个“鱼”字旁。另外,不管是寿司、手卷,还是味噌汤离不开紫菜。紫菜其中含有很多沙,《东京塔》里欧巴桑坐在蒲团上,迎着午后的光,一粒粒拣去,真是感人。画漫画的儿子,一口吞下紫菜饭团,瘦巴巴的脸被饭团撑肿了,最后不忘响亮地嗍一下手指,吮干净上面的饭粒子和酱汁。《美食侦探王》,小柯南把碗里的萝卜头拣出来,被奶奶阻止了,外婆说,这可是植物生长的地方哦,吃了它你才能长得很高。
 
  贫困年代造就人们节俭的习惯。起初我也单纯地以为,日本人对食物的敬惜是由于资源匮乏引起的。《多谢款待》中讲了一个典故,以前的日本人准备一顿饭菜比现在费事多了,为了让客人吃上一顿饭,蔬菜啊鱼啊都要骑马去四处搜集。客人把对这份奔波的感激之情,融入“多谢款待”这句话中,所以“多谢款待”的日语写作“驰走”。
 
  但是现在我认为敬惜只是基础,热爱才是首当其冲。因为热爱所以严谨。每一个细节都审慎而苛刻。《寿司王子》里的一道寿司,大师傅要拿着镊子一粒一粒去挑选最晶莹饱满的大米。握饭团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多一个动作,手指传递的温度就会影响寿司的质感,有经验的厨师,一个饭团中有多少粒米饭,每次握,都不会出错。《大胃王》正是凭借这种细微的差别来断案的。
 
  用心的厨师总能迎来懂得的食客。比如《独孤的美食家》。这位中年独身男,每次感到饥饿,都做出一副快要死了的样子,找到餐馆后,却又慢吞吞地开始推敲菜单,“我喜欢葱花在油锅中炸开的香气与噼啪作响的声音。”“我喜欢溏心蛋的蛋黄流在米饭上的状态。”“我喜欢肉在烤盘上渗出晶莹的油脂。”“我喜欢剖开蔬菜水果观察各种好看的横截面。”如果不是真心热爱,又怎能体会如此细致末梢的愉悦?一个孤独的人,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就算这个幸福只是一碗担担面,又怎样?难道拥有一个妻子的幸福,就能大过这种幸福吗?我看未必。
 
  每次看到美食家用美滋滋的语气说“奥西”,我都会想起英语课上老师为了让我们区别alone和lonely而教给我们的句子:I’m alone,but I'm not lonely。(我独自一人,但我并不孤独。)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