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感人故事 >刘少奇的感人故事

刘少奇的感人故事

时间:2015-06-26 来源:阅来网

  今年是原国家主席刘少奇回乡调查50周年。50年前的今天,刘少奇轻装简行,来到湖南农村家乡。伴随他走村串户的苏式吉普车和日式望远镜,如今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珍藏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它记载着刘少奇回乡调查的真实岁月,流传着少奇同志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
 
刘少奇调查时坐的吉普车
  苏式嘎斯吉普车:伴随刘少奇回乡调查4000多公里行程
 
  这是一辆很普通的吉普车:型号为苏式嘎斯69,军绿色,长367厘米,宽175厘米,通高187厘米。原为湖南省委接待处用车,“文化大革命”中,由一造反派组织使用,车子损坏后,丢弃在湖南省委党校。1988年,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将该车捐赠给了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就是这辆普通的吉普车,曾经伴随着国家主席刘少奇有过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1961年3月,为解决人民公社的平均主义问题,党中央在广州会议上制定了《农业六十条》。在毛泽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分赴各地,进行调查研究。刘少奇带着广州会议的精神,来到湖南农村进行调查研究。
 
  中共湖南省委对刘少奇的来湘调查非常重视。为了迎接刘少奇,湖南省委专门开会研究接待工作。首先是选点派人,省委决定以省委书记李瑞山(当时设有省委第一书记)为总队长,组成省委工作队陪同刘少奇下乡。再就是调配车辆。刘少奇身为国家主席,又已经60多岁了,湖南省委为他安排了一辆在当时来说档次最高的苏制吉姆轿车。另外,还有数辆小车供随行人员使用。同时,对他的衣食住行也作了周密安排。
 
  刘少奇4月1日到长沙后,就对省委领导说时间紧,马上要下乡。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便向他汇报了省委的接待安排。刘少奇听后表示反对。他说:“在战争年代,我们有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民战士处处爱人民,干部下乡了,直接到老乡家,睡门板,铺禾草,决不打扰老百姓。我这次下乡调查研究,如果按你们那样安排,怎么去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呢?眼下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我们还穷讲究,摆阔气,高高在上,群众心里会怎么想?哪个还敢向我们讲真话啊!”张平化无言以对,解释说:“我们考虑到您年纪大了,乡下的条件又确实太差!”刘少奇摆摆手说:“眼下不是讲排场的时候,我下乡蹲点调查,不要影响省委的日常工作。你们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李瑞山同志也不要陪同了。更不要什么席梦思、大沙发,那样会闹大笑话。我仍旧采取老苏区的老办法,吃住都在老乡家!”“既不扰民,又可深入群众。一切轻装简从,想住就住,想走就走,一定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
 
  4月2日下午,刘少奇只向省委要了一辆苏式嘎斯69吉普车和一名工作助手,匆匆离开长沙,前往故乡宁乡县等地调查。前边没有警车鸣笛开道,后边没有长长的车队跟随,就像一位普通干部外出办事,根本没有人想到这是共和国主席的座驾。这辆吉普车也是刘少奇的“流动办公室”。他坐着吉普车跋山涉水、调查走访,不时下车察看地里的庄稼、山上的林木。从4月2日到5月16日,刘少奇走访了宁乡、长沙、湘潭各地10多个生产大队(村)。
刘少奇
 
  1961年5月3日傍晚,刘少奇轻车简从,回到了哺育过他的故乡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他没有惊动乡亲们,径直回到老家,在自己少年时代睡过的房子里搭起一张临时铺,把做陈列用的桌子改做办公桌,就夜以继日地工作起来。
 
  回到炭子冲的第三天,刘少奇派人去找炭子冲原来的大队党支部王升平。王升平在大跃进工作中搞浮夸,被撤了职。当天,王升平正在田边钓黄鳝。乡干部陪着省公安厅的同志来找他,说要他去见首长。他跟随着来人走,不知不觉来到了炭子冲刘少奇旧居门口,只见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干部站在那儿。王升平还没弄清楚他是谁,老干部就走上前来,亲切地问:“王升平,你认识我吗?”他把蓝布帽子摘下,露出满头白发。一见那满头的白发和慈祥的面容,王升平立刻想起了家里挂的那张刘少奇像。他激动得紧紧握住刘少奇伸过来的手,说:“啊,刘主席,原来是您回来了!”
 
  刘少奇把王升平请进屋里,递给他一支烟,自己也点燃了一支,聊起了家常话。
 
  之后,刘少奇问:“你为什么犯了错误?”
 
  王升平答道:“没听党的话,没听毛主席的话。”
 
  刘少奇接着说:“我看还要加一条,没听群众的话。废掉安湖塘好田搞鱼池,搞了鱼池又不养鱼,群众当然有意见。农村搞得这样糟,怎么不向我写信呢?”
 
  “我向你写过七封信。”
 
  “可我只收到你四封信啊。近一两年没见到你的信了。说说看,那几封都写了什么内容。”
 
  王升平说,刘少奇听,王光美记。
 
  接着刘少奇把话题转到了办公共食堂的问题上:“你说说看,农村公共食堂到底好不好?”
 
  这一问,王升平不说话了。刘少奇看出他有顾虑,便鼓励说:“你不要怕,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实事求是嘛。”“缺点讲得讲不得?”王升平试探着问。
 
  “只要是事实,缺点优点都讲得。”少奇点点头。
 
  “好,我讲!”王升平大胆地回答,“公共食堂不好!这样办下去会人死路绝!拿柘木冲食堂说吧,原来有120多人,现在不到80人,饿死了十几个,饿得外流了十几个,活着的也大多是水肿。您如果不信,只要到大队临时医院去看看就知道了。这种病不要吃什么药,多吃点黄豆大米就治得好。不办食堂,社员就会家家喂猪养鸡。如今全食堂20多户人家,只有集体一头母猪,私人一只鸡婆,连打鸣的鸡公都没有了”。
 
  “你认为食堂不好,群众又不愿意,那你敢不敢回去宣布撤销食堂?”刘少奇问。
 
  “那我不敢,我是个犯了错误的干部,已经削职为民了。”王升平答道。
 
  “撤销了职务,你还是共产党员嘛。”少奇同志嘱咐说,“你回去和群众商量一下,说这是省委工作组说的。”
 
  听了刘主席的吩咐,王升平高兴地说:“只要上面允许散伙,群众会高兴得跳起来呢。”
 
  “谢谢你对我讲了心里话,说明你还信任我。也希望你相信我们党,这些错误一定可以纠正过来!”刘少奇脸上露出了笑容。
 
  随后,刘少奇参观了大食堂,走访了几十户社员家庭。
 
  就是这辆吉普车,陪伴63岁高龄的刘少奇的累计行程达4000多公里。每当吉普车颠簸在湖南乡村的沙石公路上,刘少奇总是细心地观察,感慨万千。看山丘,山丘上光秃秃的,杂草丛生;看村庄,农民的住房拆得七零八落,一派荒凉。刘少奇不间断地吸烟,缓解自己沉重的心情。如何才能度过难关?他在车上不断地思索着。
 
  刘少奇对农民生活的真实情况,到了体察入微的地步。家访时,他要看看社员的坛子、罐子里有没有油盐,揭开锅盖看看吃的是什么饭。他甚至亲口尝过农民充饥的野菜、糠粑粑,亲身感受农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有一天,他看到路边一堆风干了的人粪,当即用脚搓开,蹲下身来,仔细观察,摇头叹息到:“你们看,这里面多是粗纤维,是粮食吃得少、野菜吃得多,这里农民吃饭已成了问题。”正因为这样细心观察,刘少奇掌握了大量的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对我国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有了深刻的了解。不仅纠正了当时湖南的“五风”错误,解散了公共食堂,而且为我党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农村政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次农村调查,是刘少奇带头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次成功的伟大实践,充分表现了他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艰苦朴实的工作作风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在刘少奇100周年诞辰大会上,江泽民对刘少奇这段历史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在60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刘少奇同志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倾听群众呼声,坚决支持和指导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正确方针,为我国经济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历史无言,记录着共和国主席劳苦功高的一生;吉普车无言,记录着刘少奇来湘调查的点点滴滴。今天,当人们来到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了解到这辆吉普车背后感人的历史后,无不从心底里升起由衷的敬意。
 
  日式望远镜:伴随刘少奇察看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这架望远镜是刘少奇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外出调查视察时使用的。1961年回乡调查时使用的也是这架望远镜。它上宽11.2厘米,下宽21.5厘米,高18厘米,重690克。左右镜筒及连杆轴上均有英文“JAPAN”标记,是日本产品,生产于20世纪50年代末,采用的材料为皮革、塑料、玻璃,颜色为黑色,由一个棕色猪腰形状的背式牛皮盒装着,盒内为绿色平绒。这架望远镜,见证了刘少奇1961年回湖南农村调查44天的不同寻常岁月,是一件反映党和国家领导人革命实践活动的重要代表性文物,1994年11月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自1958年“大跃进”运动以后,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一降再降。加上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为了走出困境,1961年3月,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会议议题之一即是讨论《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以研究解决当时农村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人民公社的规模、体制、供给制、公共食堂等。会上,刘少奇针对“大跃进”以来农村政策上出现的失误,指出:“1958年北戴河会议以来,放卫星,许多东西弄虚作假,都登报了,震动全世界。我们确实犯了不少错误,相当多的人吃了苦头,现在要引起注意,取得经验。”毛泽东主持了这次会议,对刘少奇发表的意见给予了肯定,他希望1961年成为调查研究之年、实事求是之年。
 
  广州会议一结束,63岁高龄的刘少奇衣着朴实,行装简易,带着这架望远镜亲自到湖南的宁乡、湘潭、长沙等县的乡村,进行了44天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对“六十条”草案的意见。
 
  这年的4月12日,刘少奇在胡绩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李强(湖南省公安厅厅长)、杨建培(中共湖南省委副秘书长)以及中央和省、市委参加调查组的其他同志的陪同下,到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蹲点调查。
 
  当时天华大队是省委和长沙县委树立的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是全省出名的先进单位。它位于原长湘(长沙至湘阴)公路中段,属丘陵地带。解放前,这里是一个穷山沟,经过土改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生产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呈现出一派蓬勃向上的景象。但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天华大队的生产同样受到严重的破坏,人民生活同样发生了严重困难。
 
  刘少奇到天华后,就居住在大队部所在地王家塘一间阴湿的破土砖房里,墙上泥巴块剥落。两条长板凳上搭了两块门板,上面铺些稻草,算是一张床。一张油漆斑驳的三屉桌周围放了几条板凳,桌上一盏煤油灯。这就是刘少奇的卧室兼办公室。国家主席住在这样的地方,社队干部十分不安,刘少奇却说:“这比延安时期好多了,恐怕现在多数农民还没有这种房子住呢!”刘少奇在这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一住就是18天,几乎每晚刘少奇都要工作到午夜之后。
 
  到天华的第二天,刘少奇召集天华大队干部座谈《农业六十条》,着重讨论了食堂、分配、粮食和住房问题。他身穿蓝布衣,头戴蓝布帽,脚穿黑布鞋,显得慈祥和蔼、平易近人。在请大队干部发表意见时,他说:“请你们谈话的时候,解放思想,一点顾虑都不要,一点束缚都不要,愿意讲的话都讲,讲错了也不要紧,不戴帽子,不批评,不辩论。不要怕不办食堂就是不要社会主义了,不要人民公社了,只看怎么有利于发展生产,怎么有利于群众的方便。当然,还要有利于社会主义,有利于集体,有利于国家。”
 
  可是一连几次座谈会都听不到真话,干部与群众反映的情况都别无二致,十分相似。刘少奇便决定改变调查方式。4月15日,他不用社队干部陪同,径直到王家塘对面的施家冲生产队,请来8位社员开座谈会,来人都是老人和中年人,还有两名妇女。
 
  刘少奇自己站着,请大家入座,他说:“今天请你们来讲话,怕耽误你们的工,让和我一块来的同志帮助你们劳动。我们的同志不大会做事,帮半天不够,明天再帮半天。中央起草了一个六十条。是个草案,想问问你们的意见。请大家向我讲真话。”说完,取下蓝布帽,露出满头银发,恭恭敬敬地向大家鞠了个躬。刘少奇诚恳地向大家道歉:这次中央办了错事,我们对不起大家,向大家道歉。但是改正错误要了解真实情况,希望大家帮助我,向我提供真实情况。
 
  脱帽鞠躬,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向他的普通老百姓行礼!与会的人们,谁也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大家面面相觑,一时不知所措。片刻,大家终于恍然大悟:国家主席是下来了解实情,真正关心我们乡下人来了。刘少奇的一席话,字字句句打在了人们的心坎上。
 
  于是,在这位近人情、知痛痒的党的领袖面前,多年来不敢讲也没地方讲的话,像倒田螺壳一样滚滚而出。
 
  在天华,刘少奇除了召集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外,还走村串户,到田间地里、农民家中看看,找老人、妇女、青年等个别交谈,实地体察民情。每到一处,他总是鼓励群众如实反映情况,讲真话。当刘少奇了解到天华大队因大炼钢铁、大办公共食堂烧柴多,破坏了山林时,很想上天华山去看个究竟。
 
  4月23日,刘少奇在调查组的几个同志陪同下,亲自登天华山实地考察。他们踏着山南前人开凿的石级,边走边看。刘少奇指着前面山头说:“你们看,好多山都是光秃秃的,破坏容易,建设难呀!”山虽不算高,但上山路窄,雨后很滑,沿途一位陪同人员看到刘少奇登山很吃力,顺手砍了棵小树给他当手杖,刘少奇拒绝了,并且神情严肃地批评说:“你怎么能随便糟蹋一棵小树呢?这棵小树长成这么大要好几年呀,再过几年它就可以长成栋梁之材了,你们要爱惜这里的一草一木啊!”到了半山腰,有一株苍劲的古松,枝干挺拔,陪同人员告诉他,这棵树叫万年松,是天华八景之一。周围还有五棵大松树,一棵大枫树,一棵两人合围的香樟树,几经滥伐,所剩就这几株了。刘少奇一再嘱咐陪同的干部,要保护好山林,这几棵大树不能再砍掉了。他一步一步登上了430米的山顶。他拿起那架一直带在身边的望远镜,极目远眺,环顾这里的山山水水。无限感慨地说:“山光了,破坏严重呀!”当时正是春耕季节,这里本来应当是一幅美丽的景象,可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田地荒芜、山林稀疏、鸡犬之声全无的萧条景象。他从这架普通的望远镜里,看到了当时真实的中国农村,心情十分沉重。
 
  就这样,刘少奇深入院落、社队,深入调查,一再启发大家,并同时交代“三不”政策(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戴帽子),终于把真实情况调查出来。比如:从材料上看,人均粮食724斤,可是到现场一看,不少社员都患有水肿病,小孩子也个个瘦弱。1960年实际产粮只有72万斤,虚报了48万斤。通过调查,刘少奇掌握了反映事物本质的大量生动的珍贵材料,并与干部、社员研究解决了天华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即食堂问题、分配原则问题、粮食定产定购和分配问题、社员住房问题、山林问题、公社工业和农村手工业问题、商业问题、民主与法制问题等。
 
  刘少奇在天华调查研究的实践,不仅对当时纠正“左”的错误、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农村生产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当前深化农村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调查期间,这台望远镜一直陪伴着刘少奇,成为他不可缺少的调查工具。
 
  现在这台珍贵的望远镜陈列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展厅里,每当人们看到它,就会想起那个特殊的年代,想起在天华山上刘少奇手持这架望远镜,心系人民群众、神情忧郁地眺望远方的镜头。○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