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者文摘 >中越两国清明节习俗的差异

中越两国清明节习俗的差异

时间:2015-04-02 来源:阅来网

  中越两国在文化习俗方面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中越两国相同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本文主要从清明节的由来、节日习俗、食俗等方面比较分析中越传统佳节清明节的异同之处,通过比较加深我们对中越两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以进一步推动中越文化交流。
 
  清明节,是中越两国的传统节日,是两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踏青的好日子。中越两国在清明节的节日来源和传统习俗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差异。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当代社会传承与发展传统节日习俗意义重大。
 
  一、清明节的来源
 
  关于清明的传说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寒食与清明节。寒食节在农历三月初三,寒食就是吃冷食。这个节日起源于中国,后来传入越南。清明节起源很早,大概在我国周朝时代就出现了,但是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清明节在唐宋之后具有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并且其节俗意义日渐增强。在清明节之前有寒食节,寒食节是祭祀鬼神的节日,它们原本是由于时间上比较接近,在民间将二者合而为一,于是就出现了清明具有寒食、扫墓的风俗。其二,介子推与清明节。相传公元前654年,晋国公子重耳受他父亲宠爱的骊姬的迫害流亡在外,19年后才回到晋国即位,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在流亡生活中,有一批贵族为他出谋划策,其中有一个人名叫介子推。介子推对重耳忠心耿耿,甚至在途中无法觅食的情况下,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烤熟献给重耳吃。重耳知道后,十分感激介子推。重耳归国即位后,赏赐这些跟他一起流亡的人,别人都居功邀赏,惟有介子推不说话,晋文公也就没有想到他,他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俸禄。于是介子推带着老母亲到山林中隐居。待晋文公想起介子推的功劳时,派人找他却找不到,就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宁死也不愿接受晋文公的封赏,结果母子均被烧死林中。晋文公非常悲痛,决定立庙祭祀,划出祭田,同时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即介子推母子被烧死的这一天,禁止民间烟火。这个节日起源于中国,后来传人越南。人们必须在头一天做好食品,在三月三这天吃冷食,所以就叫寒食节。越南的寒食节一方面是要铭记中国古人介子推的忠义之心,另一方面又是越南人祭祀祖先的机会。
 
  二、清明节习俗
 
  (一)时间的确定
 
  清明是一年24个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在立春之后45天到来。清明一般在农历的三月份,最迟在农历四月初。清明,意味着气清光明,是一年之中非常美好的时光。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越南的清明节(寒食节)为农历三月初三。
 
  (二)清明节期间的祭祀仪式
 
  1.节日习俗
 
  从活动方面来看,同中国一样,越南人也借清明之际祭祖、扫墓和踏青。按照习俗,扫墓时,人们一般携带酒食果品、香、纸钱、鲜花、铁锹等物品到墓地,清除坟墓上的杂草,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焚香烧纸,献上鲜花,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有很多地方还有扫墓时燃放爆竹的习俗。由于拜祭祖先的民俗活动在春节时期已经举行过,因此在这一天人们并不一定要去扫墓, 而多数情况是外出踏青, 感受新一年的开始。清明节正是春暖花开之际,春回大地,天气转暖,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此时正是踏青的好时节。因此,清明踏青和祭祖一样成为节日习俗。“踏青游春的文化价值彰显的是对生命力量的热爱和认同,折射出的是古人敬畏生命、热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理念。”[1]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清明节是一个大节,节日期间的习俗内容丰富。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唐会要· 休假》卷八十二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寒食放假由四天增加到五天,又增加到七天,显然有举国欢庆,与民同乐的意思。看来今时之“十一黄金周”长假并非首创,一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已经开始了这样的享受。[2]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缅怀祖先和亲人的祭拜思念之情,又有踏青游玩快乐生活的理念,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2.中越清明节祭祀方式的差异
 
  清明节祭祖这种风俗源于寒食节,寒食节主要以祭祀为主,祭祖源于对祖先的崇拜,这种风俗被历代传承延续下来。但是,中越祖先祭拜的方式却不同。在中国清明祭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家里或者祠堂祭祀祖先;另一种是上坟、扫墓。在墓地祭祖是有很多讲究的,其中之一是为死者烧香和纸钱,上供祭品。纸钱是特质的,又称光明钱,往生钱,冥纸,是送给鬼或死人的钱,以供给死者在冥间使用。其实,最初献给死者的是生活所需要的实物,如一些酒菜食物,还有纸糊的衣物;货币流行之后才给死者献钱币。除了焚烧纸钱外,还流行压钱,即把纸钱压在坟堆的四角和坟顶。另一项活动是为坟堆填新土,或者修坟立碑。民间信仰认为,坟地是死者的世界,他们在那里进行生产劳动,衣食住行,而墓穴就是死者的房屋,坟堆则是房顶,由于雨水冲刷,人畜损坏,坟堆往往倒塌,所以要除草、填土,防止雨水流入,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愿望,希望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过得一样舒服。祭祖扫墓不仅仅表现在对于亲人的怀念和敬仰,还可以拉近家庭、宗族内的血缘关系,加强团结,使得家庭内部更加和谐。
 
  祭祖是越南民间信仰文化中重要的一种形式。“祭祖的固定时间为祖先忌日、节日 ( 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新稻节 、 灶君节等) 及每月的朔望之日等”。[3]在越南,祭祀祖先分家祭和族祭。族祭一般在宗族的祠堂里举行,家祭则在家中举行。条件好的家庭会专设一个房间作为家祠,一般家庭都是在家中设立供桌,而条件较差的家庭则有的只用一块木板架在墙上来代替。供桌一般设置于正屋的中心位置,供桌的布局大致可分为两部分,摆放祖先牌位的主体部分和放置供品的香案。牌位的两侧大都刻有(或写有) 对联,上方有横批。大都用汉字, 少数用越南的拼音文字书写。香案上面放着祭祀用的各种器皿,如香炉、酒器、灯烛、花瓶、果盘等。有的家庭还摆放祭祀专用的铜制器皿。祭祀一般由家长负责。祭祀时须摆放供品,焚香祷告,有时还要诵读焚烧祭文。较重要的祭祀场合,家中所有成员都须轮流到供桌前祭拜。一般情况下,家长或家中其他一两个人祭拜即可。当所有人行过祭拜礼、并在香烧过一柱之后,家长再行谢礼。因为民间认为,燃香的时候正是祖先享食祭品的时候。行谢礼是祭祀者答谢祖先回家享用祭品并领受了子孙们的孝心。谢礼后方可撤下供品享用。祭祀时,诚敬之心是最重要的。心不诚即为不孝。越南人相信“心动鬼神知”,祖先们将洞悉一切。因此,祭祀祖先的供品必须清洁,并需专门操办,其他人不能随便接触。祭品准备好后必须先供祖先,供完后家人方可享用。祭品可繁可简,往往根据主人家境和祭祀场合而定,常包括槟榔、酒、水果、香、清水等。当遇到突发事件需祭祀祖先而来不及准备供品时,只需一杯清水及一炷香即可。而复杂的供品则往往包括糯米饭、茶、糕点、水果等。越南南方“某些地方清明节时供奉给祖先的祭品当中,除了水果和鲜花以外,还出现了法式面包等带有明显西方色彩的食品。

  3.清明节中越食俗的差异
 
  中越两国清明节的饮食不同,但这些食俗都有着共同的纪念意义。清明节从来源而论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当代人更是寄托了人们对祖先的怀念,对烈士的敬仰,节日期间还能加深人们温馨的亲情和真挚的友情。
 
  越南的寒食节一方面是要铭记中国古人介于推的忠义之心,另一方面又是越南人祭祀祖先的机会。不过越南人寒食节不禁烟,不吃冷食,也不需要头一天把各种食品做好。越南人寒食节会吃元宵和汤圆。越南人认为三月是元宵和汤圆的季节。越南的元宵和汤圆都是用糯米面做成的,但味道和吃法却不一样,同中同的元宵和汤圆也有所区别。越南元宵是以冰糖为馅,个儿比中国的元宵要小。元宵下到开水中几经沉浮,煮熟以后捞起来摆在小碟子里。越南的汤圆是以绿豆为馅的,绿豆煮熟,去皮,捣碎,然后作为馅包在汤圆里。汤圆在开水中煮熟后,盛进已倒好糖水的碗里,毕恭毕敬地供奉在神位和祖先牌位前,待他们尝过了自己方可食用。过去越南人三月初三之前是不吃元宵和汤圆的,这是出于对神灵和祖先的尊敬,因为从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才开始用元宵和汤圆祭祖先。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上供的食品,在没有上供前,自己不能先吃。现在,城市里过寒食节的人越来越少了,但三月份吃元宵和汤圆的习俗仍然在延续。
 
  在中国,“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猪、羊等动物,现在面花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有些地方还会捏一些水果或蔬菜的造型。人们会用杜梨树枝或细线将各种小面花串起来,吊在窑洞顶上或挂到窗框旁边,让孩子们慢慢享用。风干的面花,能保存到第二年的清明节。“子推馍”和面花除了自己食用,还用来馈赠亲友。母亲要给当年出嫁的女儿送,称为送寒食。在江南水乡,清明时节会“吃‘青团子’,糯米粉拌艾叶汁,制成青色团子,豆沙馅;也吃‘松花糍团’糯米饭舂溶,包芝麻馅,搓成团,外裹松树花粉”。[5]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则多为枣泥或豆沙。放入蒸笼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蒸热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有芦叶的清香,是很受欢迎的清明节食品。广西壮族清明节吃乌黑糯米饭。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物产不同,决定了清明节的食俗也会有所不同。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越两国人民清明节的节日习俗有传承也有发展,一些新的节日习俗应用而生,如网络祭祀、环保祭祀、天堂信箱等,节日活动也愈加丰富,强调文明祭祀和绿色祭祀。但不论哪种形式表达的都是人们对祖先和亲人的敬重和思念之情,体现了中越人民浓厚的家庭观念。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