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感人故事 >三位开国元帅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三位开国元帅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时间:2015-06-26 来源:阅来网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4周年。
 
  74年前的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这场人类史上的奇迹,留给人们的,除了当年“马嘶人叫号角吹,万面红旗天际挥。赤水金沙辗转渡,雪山草地等闲飞。横空出世入天将,绝地逢生穿铁蹄。一曲悲歌多壮烈,千秋正气树丰碑”的史实和不朽的“长征精神”外,还给人们留下了许多革命先辈感人至深的故事:
 
  彭德怀
 
  为饥饿的战士杀坐骑
 
  1935年8月,红三军团艰难地跋涉在川西北泥泞的草地上。与战士们一起行进的彭德怀深知,更危急的是全军已经断粮。部队开始以野菜、树皮充饥,后卫部队甚至连野菜、树皮也吃不上。因为饥饿,不知多少红军硬汉子倒在了渺无人烟的草地里!
 
  一天傍晚,望着饥肠辘辘的战士和空空如洗的行军锅,彭德怀找来了老饲养员,脸色凝重地问道:“总共还有几头牲口?”“连你的大黑骡子还有6头。”彭德怀把手一挥,非常坚决地下令:“杀掉,杀掉!全部杀掉,保战士的命要紧!”“把大黑骡子留下吧,它伴你走了多少路,为革命立过功呀!”老饲养员流着眼泪说。
 
  彭德怀是性情中人,何尝不爱自己的“无言伙伴”!多少年来,每到宿营地,彭德怀总要牵着大黑骡子遛一遛,给它刷毛、掸土,喂些草料,有时还会悄悄地从自己的那份干粮里分出一块,塞到它的嘴里,高兴地看着它吃完。这头大黑骡子很通人性,只要彭德怀轻轻一拍它的脖子,它就会乖乖地卧下,等着主人骑上去再慢慢起来。打仗时,只要主人一声令下,它就勇往直前。长征以来,大黑骡子不是驮着粮食、器材,就是驮着伤病员。过湘江时,许多不会游泳的战士就是它一次次地运过江的;过雪山时,一些奄奄一息的战士也是靠它拽过来的。老饲养员不止一次心疼地说:“这样下去,骡子也要累死的呀!”如今,为了革命,为了战士的生命,彭德怀只好让大黑骡子作最后的牺牲了。
 
  彭德怀的命令虽然下了,但身边的警卫员和饲养员都低着头,默默地站着。10分钟过去了,没人动手。老饲养员抱着大黑骡子的脖子,像在小声说什么……20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听到枪声。彭德怀发火了,在他的命令下,副官抓过一挺机枪,对准6匹骡马,一闭眼就是一阵扫射。5匹骡马倒下去了,唯有那匹大黑骡子还在那里安详地站着,好像在等待执行任务。“把大黑骡子给军团长留下!”老饲养员叫喊着就要扑过去。“人比牲口更重要,不要留下它!”彭德怀提高了声音命令道。“啪、啪、啪!”又是一个点射,大黑骡子慢慢地倒了下去。老饲养员猛地挣脱拉着他的人,拼命地扑上去,抱住大黑骡子的脖子,失声痛哭起来……这时彭德怀再次发出命令:“军团部只留下一些杂碎,把6匹骡马的肉都留给后面的部队”。事后当彭德怀得知这些肉救了很多红军战士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贺龙
 
  为伤病员牵马坠镫
 
  1936年4月底的一天,长征中的贺龙率前卫四师开始翻越雪哈巴雪山。部队艰难行进快到山顶时,东南方突然飞来了乌云,转瞬间狂风怒吼,山头上积雪被刮起几丈高,哈巴雪山顷刻淹没在昏暗之中。转眼间就下起了鹅毛大雪。雪越下越大,风不停地呼啸,分不清哪是天上落下来的雪,哪是从地上刮起来的雪,哪里是路,哪里是沟,只觉得白茫茫的一片在眼前飞舞、旋转。指战员们你拉着我,我拉着你,互相搀扶,蹒跚行进,有的同志被锋利的冰壳划破了腿,雪地上留下了斑斑血迹。有的同志草鞋掉进雪窝,一时寻找不到,光着脚板行走。有的同志看不清路,一脚踩空,滚下山坡。有的同志早已冻僵,挂满冰雪的身躯向着前方重重叠叠的雪峰,样子像在继续前进。
 
  这时,队伍中响起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同志们,将背包打开,把被子披起来!”山谷里马上有了回声:同志们、同志们……将背包、将背包……打开、打开……
 
  “是贺老总!”
 
  指战员们还没有从雪雾中看到人,就已经从声音中辨认出自己的总指挥了。贺龙裹着一条薄毯,迎着刺骨的风雪,双腿站在深雪里,向雪中行进的队伍在喊话。他的身上落满了雪花,眉毛、胡子全是白的,变成了一个雪翁老人,只有那双黑亮的眼睛闪耀出火一般的光芒。
 
  “同志们加油!快到山顶啦,不要停下来,危险!”他在继续喊……
 
  在贺龙的鼓舞下,四师的大部分队伍胜利地越过了山垭口,向雪山下走去。经过翻越垭口的拼搏,大家都感到疲惫不堪,贺龙总指挥也不例外,可是,当他发现还有不少同志掉在后面,还没有翻过垭口,又毅然带上警卫员,牵上牲口,一步一喘地向垭口二次攀去。
 
  这时山坡上的一个雪窝里挤了八九个负伤生病的战士,正在为跟不上大部队而心急如焚,他们心里明白,在这里不要说在山上过夜,继续冻上一两个小时也就完了。正在他们以为会牺牲在雪山上的时候,突然发现垭口边出现了几个移动着的黑点。近了,更近了。
 
  “啊,是贺老总!”负了枪伤又患着重感冒的四师供给部通讯员曾云钦首先喊出声来,其余同志被喊声惊动,也撑起身子向外张望。当他们抹去眼里的泪水时,贺老总已经站在面前了,他戴着六角形的红军帽,穿着单薄的灰军装,腰间皮带上别着驳壳枪,身后跟着一个战士,牵着两匹骡子。贺老总仔细打量着这几个困在雪窝里的战士,样子是那样亲切,神态是那样慈祥。
 
  “呀,这不是曾伢吗?”他认出了曾云钦——这个经常到军区指挥部来的通讯员。
 
  “军团长……”曾云钦呜咽着喊了一声,再也说不出话来。
 
  贺龙看着他们快要冻僵的样子,心里一阵阵发酸,但他马上笑了,打着手势诙谐地说:“喂,同志们,这儿可不是休息的地方。大雪山,风雪猛,一坐下来要冻掉鼻子哟!”
 
  说话间,暴风雪又来了。峡谷里狂风呜呜吼叫,有几处雪峰变得像豆腐渣一样疏松,嘎嘎地倾塌下来,发出惊心动魄的雪崩声。贺老总伸出温厚的大手,扶起坐在地上的同志,他们刚一起身,屈股下面的小水窝就变成了冰坨。
 
  “瞧瞧!”贺老总挤挤眯缝的眼睛,指指冰坨,做了个怪样,把几个有气无力的小鬼逗笑了。
 
  贺龙赶紧招呼一起来的战士说:“快,曾伢负伤了,感冒又很重,把骡子给他骑上!”
 
  曾伢慌乱地连摇头带摆手,一叠声地说:“不,不不……”
 
  “听话!”贺老总声音有些严厉了,一只大手抓住了曾伢的胳膊。曾伢使劲地往外挣,还不断地嚷:“不行啊,首长。不行……”
 
  “你就来吧!”贺老总不容曾伢再多说,左手扶着他的腰,右手托住他的屁股,双手用力一举就把曾伢放到了骡背上。“我不能骑首长的骡子!”曾伢挣扎着要下来,这时贺龙沉下脸,有些生气地说:“老实点,不许闹啦!”
 
  看着贺老总气喘吁吁的面孔,曾伢趴在骡背上失声地哭了。
 
  在贺老总的指挥下,另一名重伤号也被架上了牲口背。
 
  当两匹骡子的背上都坐好了人,贺龙牵起缰绳转过身,抱歉地对剩下的几个同志说:“骡子少,大家慢慢走几步,收容队马上就来。”又回头嘱咐同来的那个战士:“你留下照顾他们,一个也不能丢下。”说完,亲自牵着牲口大踏步地向前走去……
 
  罗荣桓
 
  唱湖南花鼓戏为战士们驱寒
 
  1935年8月,红军从毛儿盖出发,不久便进入了水草地。那时天老是阴沉沉的,空气中飘动着经久不散的雨丝和雾霭,不时又会来上一阵倾盆大雨或是栗子般大小的冰雹。带领战士们艰难行进的罗荣桓,虽然戴了一个破斗笠,可既不挡风,也不遮雨。他和战士们一样,衣服紧贴在身上,几乎没有干的时候。到晚上露营时,也只能找一块高一点的地方,拣来一些枯草,将线毯铺在上面,一半垫,一半盖,裹着毯子入睡。
 
  一天午夜,风比前几天大了许多,连绵细雨把他的毯子打湿了。北风一吹,冻得他像是掉进了冰窟窿,无法入眠,他只好起身到哨兵那烤火。这时篝火边已经围坐了一些冻得睡不了觉的战士。他们一会儿讲故事、说笑话,一会儿唱一支歌,用歌声笑语来驱赶潮湿和严寒。他们看到罗荣桓来了,便给他让了一个“座”,又继续互相拉歌。拉着拉着,有人提议:“请首长唱一段湖南花鼓戏好不好?”
 
  “好!”战士们轰然响应,热烈鼓掌。
 
  那时的罗荣桓,十分腼腆,历来不喜爱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说唱唱。但看着茫茫寒夜中受冻的战士,他欣然同意唱一个。唱什么呢?他推一推眼镜,咳嗽了几声,沉思片刻,便操着浓重的乡音开了腔:
 
  我要当红军,把话告亲人,
 
  全家乐呵呵,老少都送行。
 
  要听党的话,好好闹革命。
 
  叔伯嘱咐说,行动听命令,
 
  打仗要勇敢,多多杀敌人。
 
  姑嫂嘱咐说,穷人心连心,
 
  处处为群众,当好子弟兵。
 
  弟妹嘱咐说,咱家冤仇深,
 
  不报冤和仇,就不转回程。
 
  老少说得对,句句讲得明,
 
  决心跟党走,永做革命人。
 
  罗荣桓的嗓音并不圆润,甚至还有几分沙哑,可他的歌声却含有真挚的感情。战士们望着那在他眼镜片上不断跳动、闪烁的火光,听着那十分熟悉的湖南花鼓戏的曲调,也跟着哼唱起来,自己参军时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决心跟党走,永做革命人”——当年父老兄弟的嘱托,在这风雨弥漫的草地长夜里听起来,字字都有千钧之力。罗荣桓的歌声为大家驱走了寒意,带来了温暖……
 
  如今长征已经过去70多年了,但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尊敬的开国元帅们,中国革命不会忘记你们,人民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们!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