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文章 >巴菲特投资理念,采访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理念,采访巴菲特

时间:2015-08-05 来源:阅来网

巴菲特投资理念

  巴菲特是当今世界具有传奇色彩的证券投资家,他以独特、简明的投资哲学和策略,投资可口可乐、吉列、所罗门兄弟投资银行、通用电气等著名公司股票、可转换证券并大获成功。以下我们介绍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赢家暗语:5+12+8+2
 
  巴式方法大致可概括为5项投资逻辑、12项投资要点、8项选股标准和2项投资方式。
 
  5项投资逻辑
 
  1.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是企业的经营者,所以我成为优秀的投资人;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投资人,所以我成为优秀的企业经营者。
 
  2.好的企业比好的价格更重要。
 
  3.一生追求消费垄断企业。
 
  4.最终决定公司股价的是公司的实质价值。
 
  5.没有任何时间适合将最优秀的企业脱手。
 
  12项投资要点
 
  1.利用市场的愚蠢,进行有规律的投资。
 
  2.买价决定报酬率的高低,即使是长线投资也是如此。
 
  3.利润的复合增长与交易费用和税负的避免使投资人受益无穷。
 
  4.不在意一家公司来年可赚多少,仅有意未来5至10年能赚多少。
 
  5.只投资未来收益确定性高的企业。
 
  6.通货膨胀是投资者的最大敌人。
 
  7.价值型与成长型的投资理念是相通的;价值是一项投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而成长只是用来决定价值的预测过程。
 
  8.投资人财务上的成功与他对投资企业的了解程度成正比。
 
  9.“安全边际”从两个方面协助你的投资:首先是缓冲可能的价格风险;其次是可获得相对高的权益报酬率。
 
  10.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星期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
 
  11.就算联储主席偷偷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改变我的任何一个作为。
 
  12.不理会股市的涨跌,不担心经济情势的变化,不相信任何预测,不接受任何内幕消息,只注意两点:A.买什么股票;B.买入价格。
 
  8项投资标准
 
  1.必须是消费垄断企业。
 
  2.产品简单、易了解、前景看好。
 
  3.有稳定的经营史。
 
  4.经营者理性、忠诚,始终以股东利益为先。
 
  5.财务稳键。
 
  6.经营效率高、收益好。
 
  7.资本支出少、自由现金流量充裕。
 
  8.价格合理。
 
  2项投资方式
 
  1.卡片打洞、终生持有,每年检查一次以下数字:A.初始的权益报酬率;B.营运毛利;C.负债水准;D.资本支出;E.现金流量。
 
  2.当市场过于高估持有股票的价格时,也可考虑进行短期套利。
 
  某种意义上说,卡片打洞与终生持股,构成了巴式方法最为独特的部分。也是最使人入迷的部分。
 
  长期制胜的法宝:远离市场
 
  透彻研究巴式方法,会发觉影响其最终成功的投资决定,虽然确实与“市场尚未反映的信息”有关,但所有信息却都是公开的,是摆在那里谁都可以利用的。
 
  没有内幕消息,也没有花费大量的金钱。是运气好吗就像学术界的比喻:当有1000只猴子掷币时,总有一只始终掷出正面。但这解释不了有成千上万个投资人参加的投资竞赛中,只有巴菲特一人取得连续32年战胜市场的纪录。
 
  其实,巴菲特的成功,靠的是一套与众不同的投资理念,不同的投资哲学与逻辑,不同的投资技巧。在看似简单的操作方法背后,你其实能悟出深刻的道理,又简单到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巴菲特曾经说过,他对华尔街那群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的种种非理性行为感到不解。也许是人在市场,身不由己。所以他最后离开了纽约,躲到美国中西部一个小镇里去了 他远离市场,他也因此战胜了市场。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在其最新一期文章中刊文介绍了巴菲特式投资的六要素,称巴菲特的神秘之处恰在于他简单有效的投资方式。
 
  巴菲特的投资方式究竟有什么要素?文章列举了6点供投资者参考:
 
  一、赚钱而不要赔钱
 
  这是巴菲特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投资的第一条准则是不要赔钱;第二条准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因为如果投资一美元,赔了50美分,手上只剩一半的钱,除非有百分之百的收益,才能回到起点。
 
  巴菲特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在1965年到2006年间,历经3个熊市,而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只有一年(2001年)出现亏损。
 
  二、别被收益蒙骗
 
  巴菲特更喜欢用股本收益率来衡量企业的盈利状况。股本收益率是用公司净收入除以股东的股本,它衡量的是公司利润占股东资本的百分比,能够更有效地反映公司的盈利增长状况。
 
  根据他的价值投资原则,公司的股本收益率应该不低于15%。在巴菲特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中,可口可乐的股本收益率超过30%,美国运通公司达到37%。
 
  三、要看未来
 
  人们把巴菲特称为“奥马哈的先知”,因为他总是有意识地去辨别公司是否有好的发展前途,能不能在今后25年里继续保持成功。巴菲特常说,要透过窗户向前看,不能看后视镜。
 
  预测公司未来发展的一个办法,是计算公司未来的预期现金收入在今天值多少钱。这是巴菲特评估公司内在价值的办法。然后他会寻找那些严重偏离这一价值、低价出售的公司。
 
  四、坚持投资能对竞争者构成巨大“屏障”的公司
 
  预测未来必定会有风险,因此巴菲特偏爱那些能对竞争者构成巨大“经济屏障”的公司。这不一定意味着他所投资的公司一定独占某种产品或某个市场。例如,可口可乐公司从来就不缺竞争对手。但巴菲特总是寻找那些具有长期竞争优势、使他对公司价值的预测更安全的公司。
 
  20世纪90年代末,巴菲特不愿投资科技股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看不出哪个公司具有足够的长期竞争优势。
 
  五、要赌就赌大的
 
  绝大多数价值投资者天性保守。但巴菲特不是。他投资股市的620亿美元集中在45只股票上。他的投资战略甚至比这个数字更激进。在他的投资组合中,前10只股票占了投资总量的90%。晨星公司的高级股票分析师贾斯廷?富勒说:“这符合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不要犹豫不定,为什么不把钱投资到你最看好的投资对象上呢?”
 
  六、要有耐心等待
 
  如果你在股市里换手,那么可能错失良机。巴菲特的原则是:不要频频换手,直到有好的投资对象才出手。
 
  巴菲特常引用传奇棒球击球手特德?威廉斯的话:“要做一个好的击球手,你必须有好球可打。”如果没有好的投资对象,那么他宁可持有现金。据晨星公司统计,现金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投资配比中占18%以上,而大多数基金公司只有4%的现金。
 
  巴菲特说道:“我们的重点在于试图寻找到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未来10年、或者15年、或者20年后的企业经营情况是可以预测的企业。”这就所谓的巴菲特能力原则,巴菲特远离那些自己能力所无法把握的投资品种。巴菲特尚且如此,我们一般投资者能够说看到新能源、看到新科技就能预测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吗?
 
  境内市场走到如今的点位,多少人觉得高处不胜寒,心惊胆战。多少人在犹豫“是买还是抛”。这些都是基于对于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思考。因为我们的市场运行只有十几年,如果我们纵观美国市场几十年的历程就会发现,股票市场是不断的周期性向上突破的,新高在不断被创新,所以如果你投资指数在较长的时间里你是不会被套的。但对于某家具体的上市公司来说,也许几年之后可能就在这个市场中消失了;而在中国,不少企业的存活年限更短,所以公司的个体风险其实是最大的。
 
  巴菲特投资那些现在的经营方式与5年前甚至10年前几乎完全相同的企业。据统计,1990年—2000年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中只有25家能够达到业绩优异的双重标准:连续10年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达到20%,且没有一年低于15%。这些超级明星企业同时也是股票市场上的超级明星。这些公司之所以能在10年前就达到持续盈利增长的竞争优势当然可以相信在未来能够更大地提高它的增长能力。巴菲特说,我喜欢的是那种根本不需要怎么管理就能够挣很多钱的行业,他们才是我想投资的那种行业。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和华盛顿邮报就是这种行业,而可口可乐和吉列刀片都是巴菲特长期观察的在很长年限内具备持续竞争能力的企业。
 
  巴菲特在1998年对于网络公司投资的评价是他并非网络股的专家,当时他认为自己看不清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而通过网络泡沫的洗礼之后巴菲特慢慢认同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并认同新经济时代所产生的新兴行业开始步入收获期,已经值得投资,所以不熟不做也需要动态的考虑和观察。当每个人工作中离不开电脑的时候,电脑产业也就是传统行业了。
 
  股指走到现在无法判断最高的点位在哪里,但投资者应该离开股指的困扰去研究自己有能力研究的公司,因为好的公司即使系统性风险降临最终还将走向更高的价格,而选错了公司如果被套也许几年后就血本无归了。
 
  我们可以发现巴菲特重仓锁定集中持有的股票都集中在金融、消费品、传媒等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领域,而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吉利刀片、富国银行又都是每日所见的产品。这些经验值得价值型投资者借鉴。
 
  巴菲特第一次碰到大牛市,他的决定是退出股市。
 
  1968年,美国股票的交易达到了疯狂的地步,日平均成交量达到了1300万股,比1967年的最高记录还要多30%。股票交易所被大量的买卖单据忙得喘不过气来,这在它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而且如此这般持续了许多天。在1968年12月,道?琼斯指数爬升到990点,1969年又升到1000点以上。
 
  在1969年5月,巴菲特担心自己陷入对苦难不幸的哀叹,同时也担心所得的盈利付之东流,他最终拿定了主意,做了一件非同寻常的决定,宣布解散他的私募基金。当市场正在牛市的高潮中时,他却宣布退出:“我无法适应这种市场环境,同时我也不希望试图去参加一种我不理解的游戏而使自己像样的业绩遭到损害。”
 
  事实证明巴菲特的决定是无比明智的。到1970年5月,股票交易所的平均每一种股票都比1969年初下降50%,
 
  巴菲特第二次碰到大牛市,他的选择是卖出大部分股票。
 
  1972年,美国股市又是一个大牛市,股价大幅上涨。当时几乎所有投资基金都集中投资到一群市值规模大的、企业声名显赫的成长股上,如施乐、柯达、宝丽来、雅芳和得克萨斯仪器等等,它们被称为“漂亮50股”,平均市盈率上涨到天文数字般的80倍。
 
  由于股价太高,巴菲特无法买到股价合理的股票,非常苦恼。1972年时,伯克希尔公司证券组合资产规模有1亿多美元,巴菲特却大量抛出股票,只保留了16%的资金投资于股票,把84%的资金都投资于债券。
 
  1973年,“漂亮50股”的股价大幅下跌,道?琼斯指数也不断回落,市场摇摇欲坠。那些1969年上市的公司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股票市值跌了一半。
 
  1974年10月初道?琼斯指数从1000点狂跌到580点,美国几乎每只股票的市盈率都是个位数,这在华尔街非常少见,没有人想再继续持有股票,每个人都在抛售股票。
 
  在市场一片悲观声中巴菲特却高声欢呼。他在接受《福布斯》的记者访问时说:“我觉得我就像一个非常好色的小伙子来到了女儿国。投资的时候到了。”
 
  巴菲特上一次碰到大牛市是1999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21%,而巴菲特却亏损20%,不但输给了市场,而且输得非常惨,相差41%,这是巴菲特40多年间业绩最差的一年。
 
  从1995年到1999年美国股市上涨近150%,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牛市。最重要的推动力是网络和高科技股票的猛涨。而巴菲特却拒绝投资高科技股票,继续坚决持有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吉列等传统行业公司股票,结果在1999年牛市达到最高峰时大败给市场。
 
  但巴菲特不为所动:“1999年我们的股票投资组合几乎没有什么变动。这一年有几家我们重仓拥有的公司经营业绩十分令人失望,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相信这些公司拥有十分出众的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能够长期持续保持,而这种特质是取得长期良好投资业绩的保证。偶尔有些时候我和芒格相信我们可以分辨出一家公司到底有没有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根本无法,起码是无法百分之百断定。这正是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投资高科技公司股票的原因。尽管我们也同意高科技公司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将会改变整个社会这种普遍观点。但在投资中我们根本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没有能力判断出,在高科技行业中,到底是哪些公司拥有真正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在1999年度大会上,股东们纷纷指责巴菲特,几乎所有的报刊传媒都说股神巴菲特的投资策略过时了,但巴菲特仍然不为所动。
 
  其实巴菲特早在伯克希尔1986年报中就清楚地表达了他对大牛市的看法:“还有什么比参与一场牛市更令人振奋的,在牛市中公司股东得到的回报变得与公司本身缓慢增长的业绩完全脱节。然而,不幸的是,股票价格绝对不可能无限期地超出公司本身的价值。实际上由于股票持有者频繁地买进卖出以及他们承担的投资管理成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他们总体的投资回报必定低于他们所拥有的上市公司的业绩。如果美国公司总体上实现约12%的年净资产收益,那么投资者最终的收益必定低得多。牛市能使数学定律黯淡无光,但却不能废除它们。”
 
  结果证明,股神巴菲特是正确的。2000、2001、2003三年美国股市大跌9.1%、11.9%、22.1%,累计跌幅超过一半,而同期巴菲特业绩却上涨30%以上。
 
  人们不得不佩服巴菲特的长远眼光,也不得不承认长期而言价值投资策略能够战胜市场。
 
  因为大牛市不可能一直持续,过高的股价最终必然回归于价值。
 
  要知道如何正确应对大牛市,请牢记巴菲特与众不同的投资信条:“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尽管组织形式是公司制,但我们将股东视为合伙人。
 
  我和查理?芒格(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将我们的股东看作所有者和合伙人,而我们自己是经营合伙人。我们认为,公司本身并非资产的最终所有者,它仅仅是一个渠道,将股东和公司资产联系起来,而股东才是公司资产的真正所有者。
 
  -顺应以所有者为导向的原则,我们自食其力。
 
  多数公司董事都将他们大部分的个人净资产投入到公司中。查理和我无法确保运营结果,但我们保证:如果您成为我们的合伙人,不论时间多久,我们的财富将同您的同步变动。我们无意通过高薪或股票期权占您的便宜。
 
  -我们的长期经济目标:每股实现内在商业价值平均年增长的最大化。
 
  我们并不以伯克希尔的规模来评价其经济意义或业绩表现。我们的衡量标准是每股的增长值。
 
  -为了达到目标,首选是持有多样化的资产组合。
 
  我们的首选是持有多样化的资产组合,这些组合能够创造稳定的现金流,并且持续提供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资产回报。
 
  -我们会报告每一项重大投资的收益,以及重要的数据。
 
  由于我们的双重目标以及传统会计处理方法的局限性,传统的会计方法已难以反映真实经营业绩。作为所有者和管理者,查理和我事实上对这些数据视而不见。但是,我们会向您们报告我们控制的每一项重大投资的收益,以及那些我们认为重要的数据。
 
  -账面结果不会影响我们的经营和资本配置决策。
 
  在目标资产的兼并成本相近时,我们宁可购买未在账面体现、但是可以带来2美元收益的资产,而不愿购买可在账面上体现、收益为1美元的资产。
 
  -我们很少举债。
 
  当我们真的举债时,我们试图将长期利率固定下来。与其过度举债,毋宁放弃一些机遇。查理和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两个百分点的额外回报而牺牲哪怕一夜的睡眠。
 
  -我们不会让股东掏腰包来满足管理层的欲望。
 
  我们不会无视长期经济规律而用被人为操纵的价格去购买整个公司。在花您的钱时,我们就如同花自己的钱一样小心,并会全面权衡如果您自己直接通过股票市场进行多样化投资所能获得的价值。
 
  -不论意图如何高尚,我们认为只有结果才是检验的标准。
 
  我们不断反思公司留存收益是否合理,其检测标准是,每1美元留存收益,至少要为股东创造1美元的市场价值。迄今为止,我们基本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只有在收获和付出相等的时候发行普通股。
 
  这一规则适用于一切形式的发行——不仅是并购或公开发售,还包括债转股、股票期权、可转换证券等。每一份股票都代表着公司的一部分,而公司是属于您的。
 
  -无论价格如何,我们都无意卖掉伯克希尔所拥有的优质资产。
 
  您应该很清楚,这是我和查理共同的心态,可能会损害我们的财务表现。即便是那些我们认为差强人意的业务,只要有望产生现金流,而且我们对其管理层和劳资关系还算满意,在决定是否出售时,我们也会犹豫不决。
 
  -我们将会坦诚地向您报告业绩,强调对估价有正面的和负面效应的事件。
 
  我们的原则是,要用一种换位思考的心态,将我们自己希望知道的真实情况汇报给您。这是我们的义务,决不打折扣。
 
  -我们只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讨论证券买卖。
 
  虽然我们的策略是公开的,但好的投资点子也是物以稀为贵,并有可能被竞争对手获取。同样,对好的产品和企业并购策划,也同样得注意保密。因此我们一般不会谈论自己的投资想法。
 
  -我们希望伯克希尔的股价是合理的,而不是被高估。
 
  在可能的范围内,我们希望伯克希尔的每一个股东在持有股份的期间内,获得的收益或损失,与公司每股内在价值的涨跌呈相应的比例。因此,伯克希尔的股价和内在价值,都需要保持恒定,希望是1∶1。
 
  研究巴菲特的书汗牛充栋,通常都是从股票投资的角度入手。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投资经理人詹姆斯?奥洛克林这本的《沃伦·巴菲特传》,就从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资本管理者,民众领导者的巴菲特。尤其是在揭示巴菲特模式的过程中,对强制性力量和能力范围的研究,发人深省。
 
  出人意料的是,奥洛克林说所谓巴菲特的模式本应是一种失败的模式。我们要问的问题是:“他是如何把这么一种本该失败的模式转变为成功的模式的?”
 
  物理学法则表明,大黄蜂根本无法飞起来,因为它的翅膀表面积太小而且扇动速度过快,无法产生足够大的推力从而产生所需的升力。伯克希尔公司也一样,它应该长期业绩不佳,因为经验表明:保险业只是理论上有吸引力,高度多元化的公司效率极其低下,用并购把一大堆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公司拼凑在一起简直是疯了,把公司全部现金用来再投资是危险之举,让经理们各自为战也是很危险的,在公司目标回报很高时持有现金和其他低回报率资产只是一种固定载荷。但是像大黄蜂一样,伯克希尔不仅飞起来了,而且表现得那么不俗。
 
  奥洛克林富有说服力地解开了这个谜团。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巴菲特懂得,当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靠内心养成而非自上而下制定时,那么人员管理便升华为个人动机。”巴菲特发现,只有大胆放手,才能实现管理上的控制,使他的经理人像所有者一样行事,从而实现了老子式的管理——无为而治。
 
  另一方面,巴菲特认为自己是资本市场中的一部分,他的工作就是分配资源,使其能最有效地运用。他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客观性,将主观性减少到最低限度。通过把管理资本的领域落实到重要的和可知的方面,形成自己的“能力范围”,从而具备了客观性,大大提高了确定性和决策成功率,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资本分配模式。
 
  强制性力量
 
  巴菲特第一次遭遇强制性力量是1961年收购登普斯特?米尔斯制造公司,他发现弥合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差距、使自己的利益和管理人的利益相结合并非易事,两年后他选择离开——抛售他的股份。巴菲特此时犯了一生中最大的错误——收购了另一家“雪茄烟蒂”企业伯克希尔,因为对纺织业作出了承诺这种先入为主的结论使他落入陷阱,为纺织业的经营活动所累长达20年之久。
 
  后来,在查理?芒格思维模式的影响下,“通过对自己错误的分析,并将这些错误与管理伯克希尔公司?哈撒韦公司时所遇到的挑战联系在一起”,巴菲特的认识产生了飞跃:无法回避的强制性力量在机构中是普遍存在的;当它发挥作用时,理性往往退避三舍;战略性规划是强制性力量的根源,因此管理者被剥夺或丧失了他们作为资金调拨者的洞察力。巴菲特用以下的例子来说明强制性力量的作用:(1)正如同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那样,一种制度总是会抵制其在目前方向中出现的任何变化;(2)正如工作可充填可利用的时间一样,公司的规划和所得将会具体表现为吸纳额外资金;(3)任何渴望在商业上成功的领导者,无论多么愚蠢,都会很快获得由他的属下所做出的详细的回报率和经营策略研究的支持;(4)竞争对手的行为,都会被人愚蠢地模仿。
 
  彻底搞清楚强制性力量后,巴菲特努力把伯克希尔改造成一家强制性力量无立足之地的公司,通过拒绝将战略性规划作为一种领导手段,确保用资本利润率目标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和激励约束那些担任重要职务的雇员,即采取“资金调拨”的方式来抵制和化解强制性力量;同时建立“像所有者那样行事”的企业文化来实现领导,给经理人充分的自由,使他们形成内在的动力,并且带给巴菲特最大的服从和回报。
 
  能力范围
 
  巴菲特投资成功与失败的比率是99:1。如此高的成功率背后,“能力范围”概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巴菲特所谓的“能力范围”,是指“重要的和可知的事情”,巴菲特形象地把它比喻为棒球的“击球区”。
 
  巴菲特的能力范围使他产生一种控制感,这是人类面临不确定情况时都渴望得到的。控制感可以产生安全感,而且巴菲特的股东也是他的伙伴,加上安全边际的保护、伯克希尔基本上没有什么债务,所有可以想见的后果都是良性的,这就提供了安全感的第二重保证,促进了巴菲特在“击球区”保持情绪平衡,能够客观地评价提供给他的机会,消除不确定性,极大地提高了击球的命中率,使得他在资本管理方面高于平均水平并且长盛不衰。
 
  奥洛克林认为,巴菲特在能力范围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三步走”的精神模式:第一,确定他知道什么,其办法是鉴别真理、真理之后的动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二,保证他知道什么,其办法是来一次逆向思维,以证明他以前的结论有误;第三,检查他所知道的,从他所做出决定的后果当中挑出反馈。
 
  第二步通常是大家所忽视的,而这一步对保证认识的客观性和正确性十分重要。牛根生曾说过他的养母对她的教育有一条对他影响甚大:“要知道,打颠倒;打颠倒,什么都知道。”“打颠倒”不就是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过程么?
 
  奥洛克林一位好友读完本书书稿后感叹道:“天哪,巴菲特什么都知道!”
 
  巴菲特拥有这样的成功模式,并非因为是天才,而是因为他经历了作者所谓的“认识爆炸”,经过了不懈的学习、不倦的思索和勇敢坚定的实践。
 
  富豪排行榜:揭密中外富豪创富历程与奢华生活
 
  当今金融界,微软公司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先生与投资大亨巴菲特二位长期稳坐排行榜的前两位。他们曾联袂到华盛顿大学商学院做演讲,当有学生请他们谈谈致富之道时,巴菲特说:“是习惯的力量。”
 
  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现在大家的理财意识越来越强,许多人认为“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样即使某种金融资产发生较大风险,也不会全军覆没。但巴菲特却认为,投资者应该像马克?吐温建议的那样,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
 
  从表面看巴菲特似乎和大家发生了分歧,其实双方都没有错。因为理财诀窍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比如巴菲特是国际公认的“股神”,自然有信心重仓持有少量股票。而我们普通投资者由于自身精力和知识的局限,很难对投资对象有专业深入的研究,此时分散投资不失为明智之举。另外,巴菲特集中投资的策略基于集中调研、集中决策。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决策次数多的成功率自然比投资决策少的要低,就好像独生子女总比多子女家庭所受的照顾多一些,长得也壮一些一样。
 
  生意不熟不做
 
  中国有句古话叫:“生意不熟不做”。巴菲特有一个习惯,不熟的股票不做,所以他永远只买一些传统行业的股票,而不去碰那些高科技股。2000年初,网络股高潮的时候,巴菲特却没有购买。那时大家一致认为他已经落后了,但是现在回头一看,网络泡沫埋葬的是一批疯狂的投机家,巴菲特再一次展现了其稳健的投资大师风采,成为最大的赢家。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一项投资前都要仔细调研,自己没有了解透、想明白前不要仓促决策。比如现在大家都认为存款利率太低,应该想办法投资。股市不景气,许多人就想炒邮票、炒外汇、炒期货、进行房产投资甚至投资“小黄鱼”。其实这些渠道的风险都不见得比股市低,操作难度还比股市大。所以自己在没有把握前,把钱放在储蓄中倒比盲目投资安全些。
 
  长期投资
 
  有人曾做过统计,巴菲特对每一只股票的投资没有少过8年的。巴菲特曾说:“短期股市的预测是毒药,应该把它摆在最安全的地方,远离儿童以及那些在股市中的行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资人。”
 
  我们所看到的是许多人追涨杀跌,到头来只是为券商贡献了手续费,自己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不妨算一个账,按巴菲特的低限,某只股票持股8年,买进卖出手续费是1.5%。如果在这8年中,每个月换股一次,支出1.5%的费用,一年12个月则支出费用18%,8年不算复利,静态支出也达到144%!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魔鬼往往在细节之中。
 
  巴菲特推荐投资者要读的书
 
  股神巴菲特赚钱神力让热衷投资的人羡慕不已,如何能得到这些神力的哪怕一点点呢?抽时间读读巴菲特推荐给投资者阅读的书籍也许有些帮助。
 
  《证券分析》(格雷厄姆著)。格雷厄姆的经典名著,专业投资者必读之书,巴菲特认为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阅读此书10遍以上。
 
  《聪明的投资者》(格雷厄姆著)。格雷厄姆专门为业余投资者所著,巴菲特称之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著作”。
 
  《怎样选择成长股》(费舍尔著)。巴菲特称自己的投资策略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舍尔”。他说:“运用费舍尔的技巧,可以了解这一行……有助于做出一个聪明的投资决定。”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本书搜集整理了20多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的精华段落,巴菲特认为此书是整理其投资哲学的一流工作。
 
  《杰克?韦尔奇自传》(杰克?韦尔奇著)世界第一CEO自传。被全球经理人奉为“CEO的圣经”。在本书中首次透露管理秘诀:在短短20年间如何将通用电气从世界第十位提升到第二位,市场资本增长30多倍,达到4500亿美元,以及他的成长岁月、成功经历和经营理念。巴菲特是这样推荐这本书的:“杰克是管理界的老虎伍兹,所有CEO都想效仿他。他们虽然赶不上他,但是如果仔细聆听他所说的话,就能更接近他一些。”
 
  《赢》(杰克?韦尔奇著)。巴菲特称“有了《赢》,再也不需要其他管理著作了”,这种说法虽然显得夸张,但是也证明了本书的分量。《赢》这类书籍,包括下面要介绍的《女总裁告诉你》、《影响力》都是以观点结合实例的方法叙述,如果你想在短时间内掌握其中的技巧,那么你只需要抄写下书中所有粗体标题,因为那些都是作者对各种事例的总结,所以厚厚的一本书,也不过是围绕这些内容展开。但如果你认为这便是本书精华,那么你就错了,书中那些真实的实例以及作者的人生经验才是这类图书的卖点。技巧谁都可以掌握,但是经历却人人不同,如果你愿意花时间阅读书中的每一个例子,相信你会得到更多宝贵的东西。
 
  最后,巴菲特是这样概括他的日常工作:“我的工作是阅读”。巴菲特神力的源泉应该是来自阅读。
 
  香港《信报》月刊近日发表文章写到,巴菲特创造了前无古人的投资成绩,他的投资成绩每年平均复息增长24%,保持达三十多年之久。假如你在1956年将一万美元交给他,今天这笔钱已超过一亿四千万,当中已扣除了所有税收和有关一切的交易费用。
 
  二十多年来,由巴菲特主持的投资,有二十八年成绩跑赢标准普尔五百(S&P 500)指数。大家不要以为标普表现不济,事实上该指数过去的回报,保持在10%左右复息增长,这个投资成绩比很多基金的表现还要优胜;对大部分投资者来说已是非常满意的数字了。但是巴菲特的表现,抛离标普五百一倍半在增长,真令人惊讶!真令人佩服!
 
  现在巴菲特的投资王国以股票形式在纽约交易所挂牌,名为巴郡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是全世界以每股计最贵的股票,时值每股美元七万五千左右。不少人以拥有巴菲特的股票为身份的象征,以每年春天能前往奥马哈开股东大会为乐,以每年巴菲特有份撰写的年报为投资界的“圣经”。所以,巴菲特是世上最成功的投资者,股神之称,实至名归。
 
  比起很多著名甚至取得诺贝尔奖的投资理论,如随机漫步理论(random walks)、有效市场假设(the effcient market hypothests)和资本产定价(capital assets pricing model)等学说,股神的投资理论要简单得多,而且多了些实用性,其精髓在于挑选优良及价值(value)的股票买入(buy),然后长期持有(hold)。
 
  一、集中投资:巴菲特的意见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几家公司上,合理的数目是十至十五间。如果投资者的组合太过分散,这样反而会分身不暇,弄巧反拙。
 
  巴菲特认为要选出最杰出的公司,精力应用于分析它们的经济状况和管理素质上,然后买入长期都表现良好的公司,集中投资在它们身上。对于分散投资,股神说:“分散投资是无知者的自我保护法,对于那些明白自己在干什么的人来说,分散投资是没什么意义的。”
 
  二、挑选价值股,不懂永不做:巴菲特的投资成绩,在1999/2000年度一度落后于大市,当时由于股神表示不懂科网、不懂电脑软件的未来发展和不懂半导体是什么而拒绝买入高科技股。有人更以此攻击股神,“老态龙钟”、“与时代脱节”和“风光不再”等等的评语都套用在毕氏身上。
 
  结果随着科网泡沫的爆破,再次证明股神是对的,这说明了股神只会买入自己能够了解的公司股票。
 
  三、战胜心魔,理性投资:很多研究都指出,决定一个投资者成败的关键之一是性格。
 
  股神的心得是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和贪婪。在经过深入了解和研究后,找到了买入股票的真正价值后,就不要理会它短期的价格波动。因为市场上充斥着太多不理性的投资者。远离市场(纽约)是股神的选择,这是为了“旁观者清”。巴菲特的理论是:“设法在别人贪心的时候持谨慎恐惧的态度,相反当众人都小心谨慎时,要勇往直前。”事实上,短线的股价经常都不可理喻。
 
  四、长期持有:选中好的公司股票,不要随便因蝇头小利而卖去。只要该公司仍然表现出色,管理层稳定,就应该继续持有。股神说:“如果你拥有很差的企业,你应该马上出售,因为丢弃它你才能在长期的时间里拥有更好的企业。但如果你拥有的是一家好公司股票,千万不要把它出售。”
 
  五、拒绝投机:股神从不相信消息,坚持独立思考。他说,即使联邦储备局主席格林斯潘在他耳边秘密告知未来利率的去向也不会因此而改变任何投资计划。
 
  六、等待入市良机:股神近来总结归纳他的投资心得时指出:投资者不需要在市场上经常出没。在发掘在好股票的时候,要等待好时机买入才能作长期持有的策略,这样胜算自然高。
 
  过去一年来,美国股票市场上演高台跳水,股市财富一下减少了将近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虽然投资商们早已欲哭无泪,但华尔街却有一个人气定神闲。他就是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
 
  “一鸟在手胜过百鸟在林!”巴菲特最近在其旗舰上市公司的年报里,引用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这句谚语,再次阐述了他的投资概念。在他看来,黄金白银最实际,把钱押在没有盈利的网络公司上,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发财梦。
 
  早在两年前,巴菲特就预言技术网络泡沫将破裂。去年第二季度开始,反映技术股走势的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持续下泻,如今已经从5000点高位,跌穿2000点主要心理关口,重新回到1998年12月的水平上。许多华尔街的投资商身价一落千丈,但始终坚持投资在保险、零售等旧经济公司的巴菲特,他控制的上市公司去年则逆势而上,大赚33亿美元!
 
  巴菲特在美国人眼中是活财神。他的旗舰上市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公司的成就在世界上独一无二。30年来,这家公司的资本年平均盈利率达到24%,其股票是全球股市上最贵的。当然,一年多前技术股如火如荼的时候,这家公司也曾经黯然无光。当时股市投资者对技术网络股几近疯狂,但巴菲特不愿冒险,他宁愿与这类股票擦肩而过,为些哈撒韦公司的股价大幅回落。去年初华尔街各类股指连创新高的时候,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价格赫然触底,由于1998年公司每股盈利2362美元,1999年跌至只剩1025美元,哈撒韦公司的股价跌到4万美元,较全盛时期1998年6月底的8.4万美元,下跌了一半以上。
 
  当时,人们对巴菲特颇多微辞,就连他本人也在向股东交待过去一年投资情况的年报里说:“即使乌龙侦探克鲁索(电影中的法国低能侦探),也能一眼看出你们的主席有过失……我的‘资产分配’不及格,最多只有丁级。”
 
  不过巴菲特并不想改变自己的投资理念。他认为,美国企业高获利水准难以维持,美国长期利率在5.5%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股东权益报酬率能否维持在18%至20%很值得怀疑。他的投资观点是,不迷信华尔街,不听信谣言,积极跟踪购买那些被称为“烟屁股”的正在跌价的股票,并且不计较短期的得失。他只选择那些在某一长期行业中占据统治地位,技术上很难被人剽窃,同时有过良好盈利纪录的企业。至于那些今天不知道明天会怎样的高技术公司,巴菲特总是向躲避瘟疫一样避开它们。
 
  巴菲特是一个长期投资家,他的爱好就是寻找可靠的股票,把它尽可能便宜地买进,尽可能长久地保存,然后坐看它的价值一天天地增长。1969年,美国各方面的情况都很好,经济持续增长,股市上扬。但巴菲特认为这样下去不会有好结果,他的教条之一就是当股市猛涨的时候要保持距离。他往后缩了,再也找不到想要买的股票。于是他决定清算自己的公司,把属于每个股东的股份都还给他们。他决定休息一段时间,等待股市下跌。果然,到70年代初,股市开始动荡,华尔街大公司的股票一个接一个迅速下跌。这时候,巴菲特开始出击。他新建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并使它在几年之内,成为可口可乐、吉列、《美国快报》、迪斯尼、《华盛顿邮报》等众多美国知名企业的主要股东。
 
  今天的情况同当年有相似之处。网络破灭带动整个股市走低,或许又给巴菲特带来了再创奇绩的机会。而他本人给股民们的忠告是:“人们总是会像灰姑娘一样,明明知道午夜来临的时候,(香车和侍者)都会变成南瓜和老鼠,但他们不愿须臾错过盛大的舞会。他们在那里呆得太久了。人们现在已经――或者是应该――了解一些古老的教训:第一,华尔街贩卖的东西是鱼龙混杂的;第二,投机看上去最容易的时候也最危险。”
 
  多次蝉联全球首富桂冠的比尔?盖茨承认自己是个“巴菲特迷”。这个巴菲特就是有“股神”美誉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目前他的财富排名为世界第二。
 
  尽管近半年来美国股市一直萎靡不振,新经济公司频频预警,但股神巴菲特依然为其不灭的神话添上了精彩的一笔。巴菲特的旗舰公司日前表示,由于近一年来收购的公司都有盈利,二季度净利润高达7.73亿美元,上升21%。
 
  由于巴菲特继续看好传统经济,其下属公司一年来收购了包括油漆公司、珠宝公司等8家公司。巴菲特称,其利润主要来自于零售、制造、服务等行业的多项购并。
 
  巴菲特财富故事:自幼钟情投资
 
  巴菲特生于1930年8月30日,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曾染指证券经纪业务,这多少让巴菲特从小就受到一种熏陶。人们熟知有关他在11岁时曾买过每股38美元的城市设施优先股的故事。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此之前,巴菲特更年幼的时候,便有成为富翁的愿望。他的传记中称,巴菲特在11岁左右便宣称,自己长大后会变得非常非常富有。6岁的时候,他就靠卖可乐赚了5美分。平时,他要替父亲挨家挨户地兜售苏打饮料。
 
  7岁的巴菲特发高烧住进了医院。他在病床上用铅笔在纸上写满数字。他对护士说,数字代表着他未来的财产。他说:“现在我虽然没有太多钱,但是总有一天,我会很富有。我的照片也会出现在报纸上。”
 
  巴菲特小时候很喜欢《赚到100美元的1000招》一书。他还参照该书的建议,和几名好友逐项尝试攒钱:到跑马场清扫票根;收集高尔夫球出售等。到14岁时,巴菲特竟然可以投资1200美元到内布拉斯加的一块40英亩的农场。
 
  不断学习投资技巧
 
  在巴菲特没有确定自己的投资体系之前,他和绝大部分投资者一样做技术分析、听内幕消息。这就是真实的巴菲特,他可不是一生下来便知道应该以14倍的市盈率去购入可口可乐股票。
 
  巴菲特在未满20岁时,他也“炒股票”——他知道老师们持有AT&T股票(这是典型的蓝筹股),于是择机抛空。同龄的男孩平时看报纸只会留意体育版(中国的年轻人会第一时间买份《足球》报之类的报纸),但他却看财经版研究股票图表。
 
  中学毕业之后,巴菲特被劝说前往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念书,但却经常泡在费城的交易所里研究股票走势图和打听内幕消息。
 
  如果巴菲特当时继续研究走势图和打听内幕消息,现在或许已经破产,或者仍是一名散户而已。但是他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他申请到本杰明?格雷罕姆执教的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的资格。在哥伦比亚,格雷罕姆的苏格拉底式教学使巴菲特获益良多。他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投资体系。
 
  1957年,著名的投资咨询专家费雪出版《普通股和不普通的利润》一书。巴菲特读后亲自登门向费雪讨教,他认为费雪的理念令人折服。大概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投资体系。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巴菲特不断积累和实践自己的投资理念,书写出精彩的投资神话。
 
  巴菲特投资传奇
 
  由罗杰?洛文斯坦撰写的巴菲特传记中,篇首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一篇短文。盖茨写道:“他的笑话令人捧腹,他的饮食——一大堆汉堡和可乐——妙不可言。简而言之,我是个巴菲特迷。”盖茨确实是个巴菲特迷,他牢牢记住巴菲特的投资理论:在最低价格时买进股票,然后就耐心等待。别指望做大生意,如果价格低廉,即使中等生意也能获利颇丰。
 
  记住股市大崩溃
 
  20世纪60年代后期,华尔街兴高采烈,前所未有的大牛市降临了。在一些大公司的推动下,出现一波又一波的兼并浪潮。AT&T、Litton等大公司四处扩张。而一些公司则处心积虑,利用兼并一些低市盈率的公司来制造每股盈利大幅增长的假象。投资大众被这些假象所蒙蔽,不断推高股价。虽然,巴菲特声明不会预测市场的走势,但是,他在自己办公室的墙上贴满了有关1929年危机的剪报以时时提醒自己。
 
  有什么比股市大崩溃更能令资金缩水?巴菲特虽然无法预测股市,但他知道可以控制自己。20世纪60年代,电子股风靡华尔街。聪明的投资者如菲利浦、费雪在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长期投资。但炒股票的人到10年后才知道这是好东西。短期来看,时势造英雄,当时确实有些基金经理因投资电子股而变得大红大紫。这些基金经理的成绩远胜于巴菲特。但巴菲特却不参与这种投机。他认为:“如果对于投资决策来说,某种我不了解的技术是至关重要的话,我们就不进入这场交易之中。我对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了解并不多。”因此,30多年前,巴菲特没有卷入电子股的投机浪潮;正像30多年后的今天,巴菲特也没有卷入互联网的狂热之中。
 
  推崇稳健策略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首要之处是:记住股市大崩溃。即是说,要以稳健的策略投资,确保自己的资金不受损失,并且要永远记住这一点。其次,让自己的资金以中等速度增长。巴菲特主要的投资目标都是具有中等增长潜力的企业,并且这些企业被认为会持续增长。
 
  投资股市时,为自己订下合理的长期平均收益率是成功的基础。巴菲特在这一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他对自己要求并不过,只要能每年击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五个百分点便足矣。
 
  但即使是在“如此低”的目标之下,巴菲特还经常工作至深夜。“他不仅从晚上9点到凌晨5点这样工作着,当他醒着时,‘车轮’就转个不停。”(据《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海南出版社)。有人说,巴菲特平均每天工作13至14个小时。以此看来,他要实现中等速度的增长,实在情理之中。
 
  巴菲特就这样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一步向前走。20世纪70年代之后,巴菲特的个人财富逐步向“亿”迈进。但如果我们回过头,去看看巴菲特此前的投资发家经历会更有借鉴意义。
 
  年增长率达54%
 
  许多人都以为,巴菲特入行时只有100美元。事实上,当他成立巴菲特合伙人企业时,他的个人财富已有14万美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0万美元或200多万人民币)。巴菲特在1950年时的个人财富是9800美元,这是他勤工俭学的结果。其中,有卖高尔夫球赚的1200美元。对于一个19岁的年轻小伙子而言,确实不算少了。即是说,从1950年至1956年,约6年的时间里,巴菲特积累了近13万美元。
 
  巴菲特在22岁那年与苏茜结婚,居住在月租65美元的公寓里。他将8000美元投资于GEICO公司(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此时他的财富约1.2万美元。GEICO的股值在不到两年时间里翻了整整两倍。因此,到1953年,巴菲特的财富估计至少达到3万美元。
 
  20世纪50年代是美股的黄金时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由1950年初的200点升到1959年底的679点。许多股票都像孙悟空翻跟斗一样往上翻。一次,一个费城的经纪商以15美元一股的价格推荐给巴菲特一只叫做“家庭保障公司”的保险股。巴菲特买了一些,一段时间之后,它的每股价格升到370美元。到1956年,巴菲特的个人资本已由9800美元激增到14万美元。此时,巴菲特决定成立巴菲特合伙企业——巴菲特有限公司,集资10.5万美元。巴菲特象征性地投入100美元。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30万美元,当年末则升至50万美元。
 
  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属于巴菲特个人。这时,他将几个合伙人企业合并成一个“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其最小投资额扩大到10万美元。
 
  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
 
  对于巴菲特合伙企业而言,在1956年到1969年的13年中,投资组合平均以每年29.5%的速度增长。其中6%作为利息,余下的利息中75%乃是合伙人利润,只有25%是巴菲特的报酬。但算下来,合伙人的年收益率仍高达23.6%。对于巴菲特而言,从1950年的9800美元到1968年的2500万美元,个人投资的年增长率高达54%强。这是他过着简朴的生活并将绝大部分钱成功投资合伙人企业的结果。
 

采访巴菲特

每年5月份的第一个周末,是沃伦·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举行股东大会的时间,每年的这个时候,全球约四万多名投资人齐聚美国中部城市奥马哈,参加股东大会。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2014财年的利润超过180亿美元,市值达3500多亿美元,公司的股价每股高达21.5万美元。 
  五十年前,巴菲特购买伯克希尔·哈撒韦,现在股票增值了两万多倍,而巴菲特的吸引力在股东大会期间特别被彰显出来,那种现场涌动的激情,年年再聚首的仪式感,人们很难不来第二次。我已经连续7年受到巴菲特邀请参加股东大会,很多股东也都会这样告诉我:我已经连续来了好多年!这种神奇的魔力使得大会有了另一个称谓“奥马哈朝圣”。  
  今年,我首次以傅喻工作室创始人的身份对巴菲特做独家专访。这些年,对巴菲特的理解,我会在某一个局部突然有深切的感悟,但是并没有完全成体系。在《创业家》的这篇约稿里,我想说说我感受到的巴菲特的个人特质、修为和他的成就之间的关系。 
  我跟沃伦的渊源要追溯到2007年10月,那个时候,A股正向着6000点迈进,中国资本市场里充斥着上万点不是梦的声音。就在那个时候,沃伦·巴菲特相隔十二年第二次来中国,国内掀起了一股小旋风。而那时候的我,因为在国内最权威的媒体平台,也因为初生牛犊的激情和努力,机缘巧合,争取到了唯一的专访机会,当时我说着不流利的英语,进行了15分钟的专访,制作了30分钟的专题节目,巴菲特首次在中国荧屏亮相。 
  专访结束后,巴菲特突然凑到我耳边说了一句话,被抓拍下来。节目播出后,很多人都给我开过这个玩笑,巴菲特跟你说的到底是哪只股票?这是巴菲特当时留给我最鲜明的印象,就是他的随和以及风趣。 
  而在采访中,我自然问到了他对中国股市现状的看法。 
  傅喻:“A股有45%的股票市盈率已经超过100倍,人们很着迷于股市,您觉得这样的增幅对股市来说是健康的吗?” 
  沃伦·巴菲特:“ 我建议要谨慎,任何时候,任何东西,有巨幅上涨的时候,人们就会被表象所迷惑,人们会认为他们才干了两年就赚那么多的钱,我不知道中国股市的明后年是不是还会涨,但我知道价格越高越要加倍小心,不能掉以轻心,要更谨慎。” 
  节目在2007年10月24日播出,几乎紧跟着他离开中国之后,A股的狂泻出现在投资者眼前。再看节目里的这段话,颇有些预言的意味。当时这期节目很火,在网上被热议,节目文稿一字不落地被数百万次转发,我们钦羡他的财富,推崇他的投资理念,却对他这番恳切的提醒熟视无睹,包括我自己也一样沉浸在股市狂欢中。 
  而节目是制作得非常理性的,好像我就是一个可以克服贪婪和恐惧的人。巴菲特看过后很赞赏,一年后我收到了他的邀请信:Sarah,你的节目做得非常好,超过很多人,希望你来参加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一定会感到非常有意思。 
  因缘际会,这后来成为我每年五月份的固定动作,一直持续到现在,从参加三五分钟的媒体群访,到走进他的办公室做半小时专访,到后来每年参加他的私人午宴, 这个逐渐了解和信任的过程,也是我逐渐认识他,甚至也逐渐理解自我的过程。 
  巴菲特如此有成就,人们对他从道到术有各种分析。而我的感受是,越走近他,越觉得他简单、真实。巴菲特今年85岁了,和很多功成名就的人相比,却有一种特别的小男孩气质 ,直接的体现就是对搞怪非常有热情。 
  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召开前半小时,有一个特别吸引股东的年会电影。每年,巴菲特都会结合时下流行的影视剧桥段,进行各种搞笑表演,巧妙地为他投资的产品做轻松俏皮的广告,现场爆笑不断,看他戴着长发和流行乐队一起唱摇滚,会被种老顽童的可爱感染,上年纪的企业家很少像他这样喜欢拿自己开涮的,我想象不出盖茨70岁以后能否会这样玩。 
  巴菲特的幽默感里有一种天真的味道,描述他和芒格80多岁了对工作的激情不减,他说的是:“我们恨不得每天跳着踢踏舞去上班。”我曾经问他:您犯过什么难以挽回的错误吗?他乐呵呵地反问我:你有多少时间来听呢?我问他:您老人家在股东大会开始前,总是吃着IQ冰淇淋,喝着可口可乐出场,是不是太会做营销了?他却认真地说:每天我都会喝大概5~12盎司瓶装可口可乐,我也喜欢DQ的冰淇淋、我吃东西就像一个6岁小男孩一样。 
  巴菲特的小儿子彼得·巴菲特是一位著名的音乐人,《与狼共舞》的舞蹈片段里有几分钟精彩的配曲,就是他的手笔。我问过他眼里父亲是怎样一个人,他脱口而出的一个词就是“真实”。 
  彼得·巴菲特:“他是一个特别真实的人,对自己对别人都是真实的。他没有什么不能展现出来的,也不存在无法解释或不能谈论的。他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他没有想着要去变得更加重要、更聪明或更伟大,他只是知道他所知道的,并且每天都如此 。” 
  我对巴菲特孩童般的气质的感受,应该就是源自他做人简单。我说的简单,是真实的简单。这在他交友之道上体现得很突出:一旦相信,几十年始终不离不弃,无论是青年时代就一起骈足奋进半个世纪的查理·芒格,还是忘年交比尔·盖茨,或者他持股的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吉利、内布拉斯加家具店的合作伙伴,好像什么样性格和背景的人,都能成为他的铁哥们儿。我特别感慨巴菲特的“长情”。这些年,我在巴菲特的私人午宴上,见到的是那些面孔,总还是那些面孔,一旦信任,就进入了“朋友一生一起走”的模式。他的一位好朋友,也是《奥马哈先知》的作者Steve Jordan 这样告诉我: 
  Steve Jordan:“他是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如果有谁需要帮助或者鼓励,他都很乐意帮忙。你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好的朋友,你就可能有机会结交到好朋友,这也是他所做的,他的朋友们对他都很信任和忠诚,他对于朋友们也非常的忠诚。”
巴菲特自己也把真挚的友谊看作是人生幸福的要素: 
  沃伦·巴菲特:“有一些东西你是不能购买的,友谊是不可以购买的,你可以买到假的友谊,但是买不到真的,所以用钱可以购买到的我都已经有了,其他人想要的东西我其实并不想要,很多人喜欢游艇和房子,这些东西会降低我的幸福感,我并不需要10座房子和超大的游艇。幸福对于我来说,就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和自己喜欢的朋友在一起。” 
  反观国内的企业,合作超过10年的好伙伴数不出几家,合伙人做着做着就做成了“散伙人”。而伯克希尔·哈撒韦能够创造半个世纪的奇迹,和巴菲特待人接物的真诚以及善于妥协、懂得包容不无关系,这也使他拥有了一个千金不换的朋友圈。 
  这是巴菲特感性的一面,举手投足充满了亲和力,看看巴菲特是怎么和人合影的:他总是倾向站在一起的人,热情地搂住肩。他的身体语言总是在说:见到你真的很高兴。而这一切和他理性的另一面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他有着超常的理智与冷静,他那句经典的“别人贪婪时恐惧,别人恐惧时贪婪”,本质就是违背人性的,可他恰恰做到了。就像他曾经对我描述的一个成功的投资人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智商的素质: 
  沃伦·巴菲特:“很难找到真正适合投资的人,投资不需要太多的智慧,合适的智慧投资并不需要超级聪明的人,但却需要有控制情绪的能力。” 
  很多人都说学习巴菲特,学得来吗?成就巴菲特的,是天分的力量大,还是后天修为的力量大呢?我认真地向他请教了这个问题。 
  沃伦·巴菲特:“这是一个综合的效果,人生下来之后是有秉性上的差别的,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你就一定按照生来就有的性格生活。我知道有一些人最初的性格并不能和别人很好相处,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性格也会变得越来越好。你应该想明白,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如果你性格非常平和,善于倾听别人,和你对于事情没有采取很好的方式相比,你会有更好的结果。” 
  我带着这个问题来到了巴菲特小学时就读的学校,在这里,现任的校长指着巴菲特童年时的照片,告诉我了一些巴菲特小时候的传说,比如他8岁的时候就阅读了很多金融方面的书。我难以置信,特地向巴菲特求证了这件事。 
  傅喻:“您当时那么小就能看懂那些金融方面的书?” 
  沃伦·巴菲特:“我当时认为我可以理解,我感觉很有意思,我读了很多著名的商业人士的故事,比如亨利·福特、托马斯·爱迪生、洛克·菲勒、安德鲁·卡内基,我非常喜欢读人物书籍,尤其是政治人物和商业人物,我可能当时并没有很好理解我读的书,有些书我读了第二遍,但我总是发现这些书很有意思。” 
  除了对学习的热情,巴菲特也很勤快。1935年,巴菲特5岁的时候,就在祖父欧内斯特·巴菲特开设的杂货店里卖口香糖、柠檬水。6岁的时候,在欧内斯特资助下,巴菲特成功倒卖半打可口可乐,赚了6美分,其中1美分由欧内斯特代为缴纳所得税。巴菲特用一个朴素的理由这样来解释,为什么他那么小就喜欢赚钱的原因: 
  沃伦·巴菲特:“我感觉我很会赚钱,我父母每周给我的零花钱只有5美分,5分钱肯定买不了很多东西,所以我必须找到赚钱的方式。” 
  记得第一次采访巴菲特的时候,他告诉我,他每天阅读大约100份年报,而那个时候,他已经76岁了。他的老搭档查理·芒格这样评价他: 如果你们拿着计时器观察他,会发现他醒着的时候有一半时间是在看书,他把剩下的时间大部分用来跟一些非常有才干的人进行一对一的交谈,有时候是打电话,有时候是当面,那些都是他信任且信任他的人。仔细观察的话,沃伦很像个学究,虽然他在世俗生活中非常成功。 
  Steve Jordan:“他的一贯性和他的专注很了不起,他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专注于使股东价值最大化,他对于这件事情充满热情。” 
  可以看到,巴菲特之所以是巴菲特,天赋加勤奋都超越了常人。不过我还是必须在这两项之前加上好品行。作为叱咤美国资本市场长达半个世纪的投资大师,巴菲特对公司诚信制度的要求和严苛的投资纪律,也是他鲜明的个性特征。 
  同样在年会电影上,每年都会播放一个片段:1991年,巴菲特投资的所罗门兄弟公司出现欺诈,东窗事发,巴菲特临危受命,接任董事长职务。他在国会作证说所罗门会改正错误。他掷地有声地说:赔钱的企业,我可以理解,但是失去公司一丝一毫的信誉,我将是无情的。巴菲特辞退了35名公司高管,闯祸者莫泽锒铛入狱,终生不能从事金融业,而最大的整顿则是对这个充满谎言的公司进行诚信教育。巴菲特给所有的员工写了一封信,要求大家将所有违反法律和道德的事情都上报给他,为此他留下自己家里的电话。他不仅拯救了这家巨无霸公司,并且从中练就一身识人、用人的功夫。记得他有一句口头禅: 评价一个人时,应重点考察三项特征——正直、智慧、活力,如果不具备第一项,那后面两项会害了你。 
  相比其他出色的基金经理总被冠以贪婪、无情等帽子,巴菲特在美国资本市场上有难得的好名声。在股东大会上,我经常听到类似评价 : 
  参会股东:“我们从沃伦身上学到太多东西了,不仅是投资,比如怎么对待生活,他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可是到现在他还住在1956年买的房子里,真难以置信、很难形容。” 
  华尔街的投资人,即使不见得赞成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方法,但对巴菲特的做人之道,大多数也是给予正面的评价。 
  华尔街资深投资人艾迪·埃森:“沃伦有自己的一套系统,这套系统也有50年了,他非常成功,也非常快乐,他的系统是有效的,这也是人们敬仰他的原因,他给慈善事业捐助了很多钱,他在过着很有意义的生活,是一个年轻人模仿的榜样。” 
  相比之下,热衷于科技投资的风险投资人,倒是对巴菲特的保守常有批评。但是,巴菲特总是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大概意思就是:我不懂就是不能乱动嘛。有时候回答类似“廉颇老矣”的尖刻批评,他还笑呵呵的样子,可是真要到了地动山摇的时候,他立刻是一副舍我其谁的气概。 
  远的不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高盛需要融资,巴菲特迅速出手50亿美金的可转债,不是别人不出价,而是高盛直接找到巴菲特——因为只要他一出手,这就是投资人的信心所在。在当时惊心动魄的经济下行中,巴菲特责无旁贷地站出来告诉全世界:我正在买入。另一方面,对巴菲特来说,这笔交易的约定使得他稳赚不赔。而这种双赢的做法,在巴菲特的投资史上俯拾皆是。 
  回头一看,觉得巴菲特真精明,真老辣,可是回到当时他所处的艰难局面,没有足够的判断和担当,又怎能有气魄和实力做到不断地赢?这种控制力和气场,在美国资本市场里显得难以撼动。 
  当然,巴菲特的成功,还与他生逢大时代有关。伯克希尔·哈撒韦发展的黄金时期, 也是美国历史最繁荣的时期,所以巴菲特也把这个功劳记在国家的账上,这也是巴菲特更热衷于美国本土投资的原因。在这个基础上,巴菲特又培养了成熟的选择企业的判断力,在足够安全的价格上,大手笔投资入股。他不会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他要的不是准确,而是精确。 
  沃伦·巴菲特:“只要你选对了公司,长期投资会给你很好的回报。中国有一些企业非常好,我很希望自己10年前就可以投资这些企业,只要公司运营得好,它的股票就会表现好,除非你为这个股票付了很高的价格,否则,当你以一个合理的价格买入股票,你都会得到不错的收益。” 
  今天的中国,机会显得稍纵即逝,人们唯恐慢了半拍就错过了什么,奔向成功的姿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而巴菲特给我的启发恰恰是:不图快。就像他令我印象极深的一句话: 
  沃伦·巴菲特:“赚钱不是明天或者下个星期的问题,而是你买一种五年或十年内能够升值的东西……很多人希望很快发财致富,我不懂怎样才能尽快赚钱,我只知道随着时日增长赚到钱。” 
  我想“赚钱”这两个字可以换成“工作”、“情感”、“生活”等诸多话题。这种假以时日渐渐积累的态度,让我明白这个时代普遍追求的快、速成、捷径,是离终点最远的道路,浮躁时,会时常警醒。与巴菲特的接触,给我最大的受益,是比其他同龄人更早地思考沉淀与积累的价值。希望有一天,我真的可以积淀到足够的境界,去和大家一一分享我从他那里学习来的收获。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