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文章 > 励志电影 >从电影《钓鱼迷三平》看日本青春励志片中的匠人精神

从电影《钓鱼迷三平》看日本青春励志片中的匠人精神

时间:2014-10-17 来源:阅来网

  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影《钓鱼迷三平》中人物情感的分析和对电影剧情的详细揣摩,来认识日本匠人精神在日本青春励志电影中的别样表现及其可贵之处,最后提出中国的青春励志影片能够融入匠人精神的希望。

  关键词:日本青春励志电影 匠人精神 《钓鱼迷三平》

  一、日本青春励志电影和匠人精神

  (一)日本青春励志电影

  青春电影在日本形成一定的规模是在二战后的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此时的日本青春电影大多是充满了一种浪漫抒情的特征,旨在用浪漫柔和的方式,从青年人身上得到战后重建的活力和希望。不久之后的太阳族电影和大岛渚早期的作品在青春电影中加入了焦虑、叛逆甚至暴力等元素。特别是1956年的太阳族电影,标志着日本青少年电影在世界电影中全面出场。虽然“太阳族电影”并没有后来青春电影那样的美学精神和批判力度,但它却准确反映了战后日本的现实状况和社会心态。

  在之后的七十年代,以山口百惠、三浦友和等为代表的影星把青春片带入一种纯爱的风格。梦幻唯美的画面、诱人的青春期幻想和小鹿乱撞的兴奋把日本青春电影推向一个高峰。

  由于受到《远雷》的影响,八十年代的青春电影走起了质朴写实的路线,在回归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找寻更真实可靠的启发。九十年代的青春片继承了八十年代的风格,但更为细腻感人。岩井俊二的《情书》就被誉为80后亚洲青年的青春爱情经典,与此同时日本著名的青春电影的导演,也受到了世界的关注。

  青春片是一种并不纯粹的电影类型。如果把它放到一个世界性的类型参照系中,它既不像西部片那样有着明显的视觉符码,也不像歌舞片那样有着固定的外部表演模式,甚至也不像喜剧电影那样谈得上有稳定的风格效果。青春片只有一些通常的母体式的主题类型或某些常见的环境标志,如家庭、校园。确切地说,青春片更接近于一种题材,而励志则成为叙事的主线,成为主体的行为动机。无论是哪个年代,日本的导演都喜欢像日本的动漫、电视剧一样,热衷于通过各种手段把励志元素糅合在青春电影中。而中国观众比较熟悉的方式就是青春爱情的励志。但是除此之外,日本的青春励志电影中还有另一种独特的励志元素,那就是匠人精神。

  (二)日本匠人精神

  匠人文化在日本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地位。早在日本近世江户时期,手工艺者、工匠、技师都被称为匠人。随着历史的发展,匠人阶层在日本发展壮大,成为一种独立的阶级。他们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尊重职业平等,并且几乎每个领域的匠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人生哲学。“匠人”技艺的高低与人格荣辱直接相关,他们有着超乎寻常甚至可以说是近于神经质的艺术追求。所以他们辛苦求道,追求精益求精,在磨练和展现技艺的过程体悟道心合一的艺术享受和精神快感。

  日本青春励志片中注入日本人引以为傲的匠人品质,可以达到展现青年性格和民族品质相结合,向社会注入沉稳祥和之气的目的。沉淀已久的匠人精神带有一丝庄重严肃之气,当它遇上青春活泼稚嫩的青少年时,就擦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火花。

  本文介绍的这部电影《钓鱼迷三平》,就是描述一位少年钓鱼爱好者三平。三平在爷爷三平一平和职业钓鱼选手鲇川鱼绅这两位成熟匠人的启迪下,不断探索和升华钓鱼技艺并不断提升匠人精神品质的故事。

  二、匠人精神在日本青春励志电影中的别样表现

  (一)匠人精神的萌发

  独立性教育让日本人从小将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艺作为一种生存的必须,由此产生了对技艺的兴趣和崇拜。日本的独立教育奉行严格的纪律、缜密的逻辑、有序的秩序和团结合作。例如:日本的小学生去上学,仅仅是鞋子就要准备三双,一双运动鞋:在学校外走路用;一双白色布鞋:出入学校教室等室内场所用;一双体操鞋:用于在室内体育场所专用。除了这些还有各种场合配套的衣服,比如游泳、绘画、茶道、花道甚至连在学校吃便当也需要专门的午餐帽和白布饭兜。影片中的三平,虽然只是一个孩子,但是他早就可以跟着爷爷一起制作鱼竿,外出钓鱼时,可以自己准备并且熟练使用复杂繁多的钓鱼用具以及生活用品。日本孩子从小这些超强的独立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发扬匠人品质,做了充分的行动准备和精神准备。

  技艺让他们自食其力并从其中获得物质回报后,日本人开始在精神领域提升层次,他们开始探索一门技艺中的精髓,追求技艺给人精神上抽象而神圣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影片《钓鱼迷三平》的开头,三平的父亲就向三平和三平的姐姐爱子描述钓到传说中的大鱼时无与伦比的快感,形容那是一种“整个毛细孔都竖起来了”的感觉。三平和爱子听完了父亲的描述以后,愈发加深了对钓鱼的兴趣。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将追求技艺的快乐和信仰传递到下一代,也是日本匠人精神萌发的一个条件。

  在影片《钓鱼迷三平》中,整部影片的场景是一种宁静安逸的田园风光,一种与世隔绝的桃源圣地,含蓄淡雅、静谧幽玄的情景,颇有老僧入定、禅意悠然的意味。这是日本电影一贯的风格,用自然的纯洁映衬人性的真善美,用朴素平淡的方式催生观影者的思绪。影片的风景不仅仅是风景,也预示着一种匠人精神的萌发,它启蒙于自然和平淡,历练在平凡和纯粹之中,最终走向技人一体,天人合一。

  (二)青春的稚嫩与深沉的匠人气质交汇

  1、迷失于尊严与傲慢之间

  日本匠人拥有极强的自尊心,体现在对自身技艺苛求、精益求精的信念上。匠人对自身的技艺,有很强的崇拜感和保护意识,除了不容许自身对修行的懈怠之外,也会对亵渎自己工作的行为进行回击。但有时这种自尊心得到满足后,无法及时收敛,便会形成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傲慢,从而失去匠人的品格。

  影片中,三平在村里举办的钓鱼大赛上一举夺魁,但是落败的成年人并不甘心输给一个小孩,遂诬陷三平是以作弊赢得比赛。三平的自尊心被侵犯,誓与污蔑者重新一决雌雄,最终三平在比赛里少年老成,运用独特的技法和过人的意志,完全战胜成年人挑战者。对手向三平和爷爷道歉,但是三平仍然没有罢休,要求几名诬陷者永远不能再回到比赛的这条河流钓鱼,爷爷发现此举不妥,将三平的话收了回来,并告诉三平:河流是属于众人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要求谁不踏入河流。爷爷的提醒,旨在提醒三平压住因胜利而产生的傲慢,并告诉他公平竞争的重要性。
 

  匠人精神,重在超越自己,公平竞争。而不是与人逞强斗狠,争名夺利。年轻人在悟道的过程中,容易因为表面的胜负输赢,偏离初衷。

  2、青年匠人面对高超技艺时的复杂心理

  主人公三平在看到职业钓鱼选手鲇川鱼绅高超的垂钓技术后毫不保留地表现出了一种彻底的崇拜。刚刚踏上匠人之路的青年人,对自己身为初学者的地位是清楚的,他们会对本领域的高超技艺进行产生渴望和膜拜的心理,是人之常情。但是,匠人对技艺的追求与常人对兴趣的追求有云泥之别。一些年青匠人初学者,会因为感受到技艺的差距,而产生自我怀疑、痛苦、气愤甚至绝望的消极情绪,这些心理反映,不但将对技艺的追求和对待一般的兴趣区别开来,也是青年人一种成熟的体现。兴趣可以放弃和改变,但是技艺和工作要作为一生的事业来追求。发现差距的那一刻,年轻的内心也会对自己的匠人生涯做长远的担忧,而因为缺乏技艺的磨练和人生阅历的积累,青年匠人往往无法排解心中的苦闷,继而在年纪轻轻时,就产生了忧郁气质,而走出这种阴霾的唯一途径,唯有继续不断的刻苦练习。影片中的三平在片刻沉溺在鱼绅的技艺后,便开始和鱼绅进行了刻苦的练习。

  值得注意的是,在影片中,新老匠人之间的授业传道之际,有一种庄严窒息的气氛,周围的景物似乎虚化一空,只留下传授者和接受者。日本人仿佛很享受这种独特的气氛:在平凡的技艺中、在平凡的人物中、在平凡场合中,渲染出一种神圣肃穆的殿堂式的感觉。而这些镜头,几乎只有在中国的武侠片中才会出现,若将一个传授钓鱼精髓的镜头加以刻画和渲染,放在中国青春电影的大荧幕前,那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

  3、在彷徨中追求匠人精神

  在三平努力练习的过程中,三平的姐姐爱子突然从东京回到了家里,三平听闻姐姐回来,吓得丢下手中的鱼竿,果断弃鱼绅老师不顾,自己一味躲藏姐姐,因为三平惧怕姐姐回来逼他放弃一直坚持而热爱的钓鱼事业。此时因为惊吓,三平失去了一名匠人的定力,但这并不表示他已经放弃了自己的追求的技艺,刚好相反,因为过于热爱,他的逃避行为,是对事业的一种保护。匠人的修行有时候也像是一种佛法的修行,年轻的修行者有时会因为修行的不足而产生不专注的行为,但是内心对修行仍是十分尊敬。电影中对三平幼稚天真的性格做了毫不掩饰的描述,没有把三平塑造成一个完人,这也为了在匠人修行的紧张氛围中找到一种宽松的解脱,让故事更自然合理。

  姐姐还是逮到了三平,对三平滔滔不绝地说教,并直言不讳地认为钓鱼是无用的。这句话激起了三平的反驳,姐姐的劝说不但没有让三平失落,反而让三平更加坚定起来。在随后的剧情中我们了解到,三平的姐姐爱子原来也是一个热爱垂钓的少年,但是因为父亲因为过于热爱垂钓而丢掉了生命,母亲也因为悲伤过度染病去世,爱子便将怨气迁怒到垂钓,出走东京,放弃了垂钓。三平却仍然留在小村庄里,继续追寻自己的垂钓之梦。

  三平一家人都经历了严重的家庭变故,但是年幼的三平和年老的爷爷最终还是没有将钓鱼放下,而姐姐却中途出走。影片在此表现了现实对匠人修行带来巨大冲击后,年轻人在彷徨中做出了各自的选择,也在朝气蓬勃的青春片中透露了一个沉重的思想:所谓匠人,是能在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时坚持一生一技,代代相传,匠人一生只为了做好一件事情,并且身为上辈的匠人要甘心让下辈忍受修行的寂寞,而晚辈也要有勇气和决心承接祖上的技艺。这是对匠人最苛刻的要求,所以成为匠人的代价很大,而匠人的身份也弥足珍贵。

  4、青年匠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为了和解处于争执中的姐弟两,爷爷提出全家人和鱼绅一同前往一个叫夜泣谷的秘境去钓取传说中巨大的鱼精。在路上,四人通过不断的合作、交谈,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三平发现了传说中的大鱼,并和大鱼进行了难解难分的对抗,三平甚至跳到了大鱼的背上要抓住大鱼,但是鱼精力大,三平无法将它制服,而关键时刻,是姐姐爱子给予三平关键的帮助,并丢给三平一张大毛巾遮住鱼的眼睛,让鱼失去视力而放弃抵抗。最后,三平成功地捕获了大鱼。(下转第81页)此时,姐姐因为三平顽强专注的精神而想起了去世的父亲,三平用毛巾遮住鱼眼这一技巧,正是父亲捕鱼的秘诀。回忆涌上心头,爱子失声痛哭,那是因为她在三平身上看到了父亲精神的传承,多年以来,她感觉父亲从未离她如此之近。姐姐被三平感动,亲口和爷爷保证“回东京之后要做一个出色的匠人”,并决心支持三平。

  三平这位年轻匠人身上稚嫩而无畏的性格有一种独特力量。它消除了成年人心中权衡利弊的世俗心态,放开得失的枷锁,直面真实的内心,所以年轻匠人纯粹的品质往往能让成年人对他们的态度由怀疑和唾弃,转向鼓励和钦佩。在年轻人的身上,走过青春的人能找到原始纯洁的热爱,并重新衡量自己的选择,当发现自己已经远离初衷时,通过给年轻人的鼓舞和喝彩,完成生命中的一种自我救赎。

  匠人精神的低调严肃通过青春励志片来表现,与其说是一种另类的演绎,不如说是对匠人精神一种完整的解析。精神终究是要通过人来表现,因此演绎一个人由幼稚到成熟、由自我怀疑到自信、由狭隘到宽容、由渺小到伟大,就是在展示一个精神的进化史。

  三、中国青春励志电影应追求匠人品质

  匠人精神其实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创造奇迹的重要动力所在,究其历史要比日本更为悠久。我们用“匠心独运”和“能工巧匠”来美誉匠人,中国匠人们的成果,大到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隋朝的赵州桥,小到各种瓷器工艺品,这些都是世界工艺史的璀璨精品。

  但如今,我们的匠人文化仿佛越来越被轻视。今天中国教育的主流思想中,也并没有将中国古老的匠人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和途径。我们所记住和膜拜的,往往是古时的一些大师、圣人和一些扭转历史时局的英雄人物,并没有仔细研究那些默默地在古代社会中低调朴实工作的、对祖传技艺有着固执追求的中国匠人。所以我们对古代匠人的生活境况,工艺文化和精神世界知之甚少。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年轻人接受匠人精神的熏陶,并不是说要求人人都穷尽一生从事技艺的修行,而是在对待自己的事业和责任时,都有一种朴实淡定,精益求精的觉悟。

  教育的效果往往会反映在艺术中。中国青春电影如果能注入匠人精神并被观众接受和欣赏,那将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这不但是艺术的突破和教育的进步,更是文化传承得到修复的表现。

  参考文献:

  王彬. 日本青春电影的欲望表达 [J]. 日本研究,2010(02).

  吕晓明. 拥抱青春——《女大学生之死》兼议青春片 [J]. 电影艺术,1993(04).

  齐珮. 从电影《入殓师》看日本的“匠人”文化传统 [J]. 电影文学, 2013(06).

  唐辛子. 日本人的“匠人气质” [N]. 羊城晚报,2013.

  责任编辑:西 格

相关内容